新課程改革最大的特點是生字教學的編排實行“識寫分離”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大量識字,提前進入閱讀,開闊視野,同時也為了減輕學生的寫字負擔。
一、“識寫分離、多識少寫“的提出,有著時代的必要性
“識寫分離、多識少寫”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傳統的識字教學注重“識、寫、講、用”齊頭并進的方法,即常說的識字“四會”。這種方法使學生的識字量有限。識字量的滯后不僅制約了兒童的閱讀與習作,而且還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成為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最大障礙。
崔巒先生說,提倡“識寫分離、多識少寫”,是“為了使低年級兒童盡早、盡快、盡可能多地認字,以便能夠及早利用漢字進行閱讀”。在這一策略指導下,新課程提出“識寫分離”的方式,這樣使小學生直接利用漢字閱讀差不多提早了一年。兒童可以及早把他們的識字成果運用于閱讀,充分發揮了漢字學習的效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自我閱讀的興趣。由此可見“識寫分離、多識少寫”的提出,有著一定的必要性。
可是,在課改經歷了一個六年周期后的今天,再來看新教改下的低學段的識字教學現狀,我們發現新教材中確實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
二、“識寫分離、多識少寫”實際操作性模糊
盡管識寫分離的提出。有著它的必要性,但讓我們再來看教材對“識”與“寫”的要求是怎樣的:“識”:在語言環境中見了面認識即行,大致了解字意,不要過多分析字形,不用動筆抄寫和默寫;“寫”:掌握漢字的基本筆域,能按筆順規則寫字。讀懂識寫要求后。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是深感為難的。前者對“識”的要求是“不用動筆”,而“寫”是需要“動筆”的,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將識字分為需要動筆和不需要動筆兩類。
怎樣才算是達到了“識”的教學要求?怎樣又是體現了“寫”的要求?對此,有人提出了“模糊記憶,反復見面”的對策,實踐證明這些操作措施具有相當大的模糊性。
問題一:把識字教學重點放在低年級是全面提高識字教學質效的重要突破口
1 “識寫分離”為“多識少寫”服務,“多識”是學生語文學習發展的根本。
這次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宏觀調控思路是“小學低段側重解決識字問題,小學中段側重解決閱讀問題,小學高段側重解決寫作問題”。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因為只有識字量大了,才可能大量閱讀;只有閱讀量大了,才可能高質量表達。這樣看來,增加識字量似乎就有了四兩撥千斤的分量。同時“多識少寫”為多種認識方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識”不僅僅是識記字形,更是與認識事物息息相關的?!岸嘧R少寫”同時也相應降低了寫字量,注重寫字的過程,關注寫字素養的培養,秉承了傳統識字的血脈。
基于以上對“多識少寫”原則的正確理解,我們應該明確讓學生“多識”是學生語文學習發展的根本。
2 “識寫分離”并沒有減輕教師與學生的負擔,達到“多識少寫”的目的。
(1)“識”與“寫”的字在編排上存在著繁簡混雜、比例不均的現象。如蘇教版一年級(上)識的字中有了“裹、摘、緊、感、顏、嫩、謝、塑、雕、艘、蓮、睡”等一系列筆畫多、不多見的字,學生在識記中根本無規律可循。“識”與“寫”的字又是完全分離、不相統一的。再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課《口耳目》中,識的字有“口、耳、目、羊、鳥、兔、日、月、火、木、禾、竹”12個,寫的字只有“十、木、禾”3個,識寫統一的字(“木”與“禾”)比例約是12:2(6:1),寫字僅占識字的25%。事實上,無論哪種“分離”都給我們實際教學帶來了負擔,增加了學生的識寫難度。
(2)“寫”的字實用性不強。人教版在一年級上冊教材中所認的100個字中獨體字的比例是99%,編排時只從學生的年齡特點,易于學生書寫來考慮顯然是片面的,這樣在識字的起始階段,對漢字的結構美的體味是單薄的,難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多識”愿望。而且這些獨體字的成詞能力不是很強,即日常生活中缺少語言環境土壤,即“多次見研”的可操作性成空。如使用頻率較高的“愉快”一詞,學生在寫話中常常用到,可直到了四年級才學習,這樣的編排似乎給造句、寫話帶來了障礙?!皩憽弊值膶嶋H運用得不到落實。
問題二:“識寫分離”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我們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來看,會發現“識寫分離”有偏離認知規律的傾向。
1 “識寫分離”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心理學表明,兒童的認知是感性的、直觀的。對于同樣事物的識記,較成人而言,他們更依賴于形象感知,從而建立表象。據前面對“識”的要求所述:“見了面認識即行”,這,無論從識字的方法,還是從識字的途徑來說,給實際操作帶來了模糊性:第一次見面該達到怎樣的程度?據“先入為主”的認知規律,第一次與生字見面是關鍵,可教學建議中又提到:“在語言環境中見了面認識即行,大致了解字意,不要過多分析字形?!庇纱送茢?,就是說“第一次見面”的印象不用太清晰,這又為再次識帶來一定的困難。還有,生字到底見幾次面才算達到“識”的要求呢?何況孩子的個體情況不一,又怎樣能檢測這種達成度呢?
從教低年級的這幾年,感覺到教材建議中識字教學的方法途徑是開放的,但識字教學的主線卻是模糊不定的,造成了整個識字教學內容難以把握,甚至于有的教師竟然把識的字也一個一個地去教,語文教師在課上是手忙腳亂,學生也有點云里霧中。
2 “識寫分離”的策略不是體現“多識少寫”原則的唯一最佳途徑。
多識字是為學生拓寬閱讀的窗口,這是時代前進賦予語文教學的新使命??稍谧R字教學中?!岸嘧R”是突顯出來了。可卻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忙亂與困惑。畢竟。課堂才是教學的主陣地??墒菍嶋H上“多識”的任務往往必須靠課外去落實。如蘇教版教材學習漢語拼音階段。在掌握漢語拼音的同時還要識記80個漢字。在進入識字和課文學習階段后,每篇課文幾乎都要識記十幾個漢字,有的甚至多達二十幾個漢字,如此大的識字量(見下表1),學生往往“學得快忘得也快”,課堂上根本無法及時鞏固,學生的課外負擔無疑加重了。結果是,教師忙,學生累。實踐證明,“識寫分離”的策略并不是體現“多識少寫”的最佳途徑。
由表中可見,兩套教材的教學識寫字數量,差量都較大,并且這些認讀的字,不僅要求在本課中能認讀,還要求在其他語言環境中也能認識。這些都給教與學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難度。調查表明。一個班級學生考查,能有40%左右的學生真正達到教學要求就不錯了,絕大多數的學生即使再多次見面還是不能認識。
3 “識寫分離”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難以真正統一。
執教過程中,我發現教材的編著者更多地考慮了“語用”,編排中“識”的字詞存在著過于陽春白雪的現象。再從學生個體看,學生認識事物與認識漢字并不是同步劃一的。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12課《北京亮起來》一課中,課后“讀讀記記”中出現的詞語有:“夜幕降臨、華燈高照、金碧輝煌、燈光閃爍、銀光閃閃、光彩奪目、絢麗多彩、煥然一新、從天而降”,并不是貼近多數學生的生活,要知道教材面向的還有70%的是農村孩子,學習的詞語與他們的生活實際不相匹配,這樣就不能很好地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教學特性。
如上所舉的現象在教材中占了相當的比例。據統計,一般生活中最常用的約3000字左右。在我們的低學段要求認識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那么,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兒童來說,識字、識哪些字才可以為中高年級的閱讀和寫作掃清基本的障礙,更需要我們的編著者在字的編寫上多加考量。
三、也為低學段識字教學支支招
1 幼兒時期識一批構字率高的基本字。
在中國歷史上,自從有了漢字,便有了識字教育。古代蒙童識字,主要以集中識字為主要形式。那么在幼兒時期完全可以讓孩子以集中識字如“歸類識字”的形式,“識”一批構字率高的基本字,再用基本字帶字識更多的字。如,由基本字“青”,帶出“清、蜻、情、晴、請、睛”。這種集中識字的方式,據資料表明,大概能在幼兒時期識字達600-800字。
2 側重字音入手的注音識字。
新教材中存在的大量的“陽春白雪”式的語用語言,這是語文學習的較高境界,可這對第一學段的學生來說,欲速則不達。教材作為學生發展的憑借而言,如何豐富、提升學生的語言。在編著時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
學生從牙牙學語起,就有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我們把它稱為口頭語言。進入一年級的學習后,就要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規范學生的語言,這時恰好學習漢語拼音,就要讓學生能操標準字音的書面用語。如:我們鹽城地區稱“玉米”為“棒頭”,“我困了”稱為“我痿了”,等等。那這時候教材中出現的漢字、詞語要能體現這種過渡,讓漢語拼音的教學真正成為識字的幫手。
3 側重字音、字義入手的分散識字。
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句話,培養語感。在識字教學中。我們的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生字的同時,能夠在自己的實際表達中體會語用語言的神韻,即常說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比如,學“飄”與“漂”字時,學生說:“這是形聲字,左右結構,左表聲,右表義,有‘風’才能飄起來,有‘水’才能‘漂’?!崩眯温曌值臉嬜忠幝衫斫庾至x,掌握字音,記憶字形,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自學能力,提高了識字的速度和質量。學過“飄”之后,學生很自然地把“飄”與“風”和“動”聯系起來,會想到飄動、紅旗飄飄、樹葉飄落等詞與畫面。這樣,一個“飄”就不再是單個的字,它還是一個個同,也會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了!這樣的學習,提升了學生學字、用詞及說話的能力,很好地將“語用”與“實用”統一了起來。
4 側重音、形、義聯系入手的字族識字,提高學生的自我識字能力。
語文教學心理學研究發現,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難點是字形。漢字盡管字形各異,但是總是不離28種基本筆畫,百余個偏旁部首,八條筆順規則,七種基本結構。掌握了這些規律,識字就會觸類旁通。漢字中80%是形聲字和合體字。一個合體字中的某一部分不單為這一個字所有,而且為許多字所共有,如“也”字,給它加上不同的偏旁,就會形成字意不同的“地、他、她、池、馳”等字。這種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自我識字的興趣與能力。如此,在培養識字能力的同時。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得到共同提升,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發展。
我常想,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無論是用什么教材,何種方式去教,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讓孩子們學得輕松、簡單、實在的。而今,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尋找教育的一條理想之路,也就是尋找一種理想的教育。而所有一切,必須耐得住教學實踐的檢驗。就讓我們共同為尋找教育理想與教學實踐的結合點,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