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這一嶄新的課程理念,提倡跨領域學習,強調語文課與其他課程相結合。于是一些教師就覺得要打通學科之間的通道,把語文課上出多種味道來。他們拋開語文主體,大量開展“非語文”活動。將語文課上成思品課、科學課、音樂課。
如一些老師在執教《恐龍》(國標教材蘇教版三年級)時,儼然把語文課演變成了科學課。《恐龍》是一篇科普類說明文,由于三年級的學生是初次接觸這樣的文體,我們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學習課文中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基本的說明方法上,并體會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而非詳細地向學生介紹關于恐龍的知識。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一位教師執教這課的片段。
師:在恐龍時代,地球上的恐龍種類很多,形態更是千奇百怪。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找出書中介紹了哪幾種恐龍,并在它們的名稱下面劃上橫線。
(很快就有學生舉手)
師:這么快呀!好,就你來說。
生:這一小節向我們介紹了雷龍、梁龍、劍龍還有三角龍。
師:同意嗎?(生齊答:同意)你真棒!想好好了解這些恐龍嗎?(生齊答:想)那就趕快讀書,并聽好老師的要求:大聲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你最喜歡什么恐龍。待會兒把你喜歡的恐龍向大家作一番介紹。
(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并思考,大約過了5分鐘,學生就陸陸續續地舉手了)
生:我喜歡雷龍,它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重讀“六頭大象”),而且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重讀“轟響”、“雷鳴”)。
師:讀得真動聽,你把雷龍的特點都讀出來了,我們把掌聲送給他!(生熱烈鼓掌,讀書的學生十分高興地坐下)
師:請大家比較這兩個句子——(多媒體課件出示)
1 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
2 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
師:你們覺得哪個句子好?并說說理由。
生:我覺得第2句好,因為第2句把雷龍和大象作比較,在我們看來,大象已經很重了,雷龍竟然勝過六頭大彖,難怪說它是“龐然大物”,果真名不虛傳。
師:對,剛剛你提到了“作比較”,這是一種說明方法。(板書:作比較)第2句話除了作比較以外,其實還有一種說明方法,能猜到嗎?
生:比喻。我是從“好似雷鳴一般”看出來的。
師:說對了一半,更確切地說,這種說明方法叫打比方。(板書:打比方)你看,用上這兩種說明方法。使對象的描述更加生動、形象了,讓人讀來感到十分真切。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段話,像剛剛那位同學那樣,把雷龍的特征讀出來。(生齊讀)
生:我喜歡梁龍。它的身體很長,從頭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來,好像是一架移動的吊橋。
師:梁龍有多長?
生:二十多米。
師:二十多米是多長,你們知道嗎?(生搖頭)我們一個教室的長度大概是8米。相當于三個教室的長度。(生發出驚嘆聲)如果我把“從頭到尾足有二十多米”去掉行不行?
生:不行,如果去掉,我們就不知道梁龍究竟有多長了,現在我知道了,有三個教室那么長呢!
師:這種說明方法叫——列數字。(板書:列數字)那我們看看這句話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呢?
生:列數字和打比方。
師:同學們真聰明,一點就通!請喜歡梁龍的同學站起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段話,把梁龍的特征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
后來學生又提到了劍龍和三角龍,并且知道介紹劍龍和三角龍分別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教師指導學生品讀并通過分析、比較。使他們明白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最后教師讓學生齊讀這段文字并完成一張表格,用這種練習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對文本的認知。
以上教例,教師引領學生走進字里行間,品味朗讀,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和用詞的精妙準確,整堂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其中,既滲透了科普說明文的知識,又體現了教學的語文味,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可謂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