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我校每年11月至12月舉辦校園英語節。在師生的系列活動中,校園英語節充分發揮了全體英語教師的潛能,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學校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由一把手校長和主抓教學的副校長分別擔任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的組長,組員由英語組、美術組、音樂組、體育組的老師共同組成。精彩紛呈的系列活動大大豐富了“英語節”的內涵。
一、教學技能“練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為了提高英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技巧,在校園英語節中,我們舉行了英語教師的英語板書、聽英語短文畫簡筆畫、英語朗讀、現場設計教案和課堂教學展示等活動,邀請我區的小學英語教研員和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做評委,評出獲獎的老師,從中選拔優秀的老師代表學校參加區、市和省級的比賽。
二、分年級開展英語活動。呈現學生獨特風采
一年級的童謠表演由英語任課老師負責培訓,參賽童謠從學生課本中自選,學校固定12月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第三節在學校舞臺舉行,參加英語童謠比賽的學生是自由參加,到時排好隊輪流上場,評委由英語組的6位年級科組長和五、六年級共12位班英語課代表擔任,學校給獲獎的同學當天頒獎,并從中選出優秀的學生參加學校“迎圣誕、賀新年”英語晚會演出。
二年級的英語歌曲聯唱的排練在任課英語老師和音樂老師聯手配合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他們在歌曲的選取、順序的調配、演員的挑選方面工作都做到了細致人微,每班挑選10個同學。組成分別有60人組成的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合唱隊,老師們利用課間和每周3次的放學時間,先一句一句地教讀,再一句一句地教唱,然后配音聯唱。由于有的歌曲要配有動作,有的歌曲需要隊形變換,每次隊形變換,動作都要指導教師自己編,負責該節目的老師相互切磋,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經過無數次的推敲。
“看圖1分鐘對話比賽”是三、四年級學生喜歡的一活動。比賽的過程是這樣的:兩位學生為一對,比賽前,參賽的學生從工作人員那里分別抽取一幅圖,然后各自看圖一分鐘,準備向對方進行一分鐘的提問,要求有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和選擇疑問句。評委會就各自的提問的問句和回答的內容是否正確、是否豐富進行打分。因為平時的課堂教學就有這樣的練習,學生在比賽的時候都不覺得有壓力,老師選的圖都能用到學生學到的知識,比賽會在多媒體教室進行,觀看比賽的學生在觀看過程中也可以自己思考自己的問和答的能力。
“英語演講比賽”是五、六年級的保留節目。負責組織演講比賽的英語教師,在學生自選素材的基礎上,認真給學生修改,每天早讀、課間和下午放學后指導學生練習。他們反復指導發音,耐心輔導學生演講,經過一個階段刻苦的訓練,學生們能夠繪聲繪色地進行英語演講了!在近3年珠海市小學生英語“金口杯”比賽中。我們榮獲團體優秀獎,12名參賽學生全部獲獎。
三、師生齊心合力,打造精彩英語短劇
排練英語情景劇在英語節的各項活動中可謂難度最大,雖然我校英語老師的課時量每周都在14節以上,情景劇的排練牽涉學校的方方面面,但校方十分重視,給予人力和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2006年我們自創的情景劇《It’s nice to live here》來源于我們珠海的紅樹林地由于受污染和人為的破壞而慢慢縮小的事件。當我們的劇本寫好后,英語組的老師帶著該劇的演員來到我市淇澳島的紅樹林保護基地,孩子們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排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08年的情景劇《Mymum》是根據現在的孩子只顧自己、不顧及他人、不尊重父母、以我為主的現象編寫的,通過這個英語劇,參加演出的孩子得到教育,觀看演出的學生也受到啟發。由于每周只有4節英語課,英語組的老師只能要求學生每天早上7:30--8:00和下午4:30一5:30進行排練,小演員們自己利用下課的時間和同學對臺詞,有的甚至回家后通過電話來練臺詞。為了有更好的效果,小演員們還利用周末休息時間約在老師家進行排練。在排練《A happy day》這出由《拔蘿卜》改編的情景劇時,得到了音樂和美術組老師的大力協助。該情景劇和我們排練的英語劇《II’s nice to live here》《On the farm》《My mum》于2006年起連續4年代表珠海市參加由香港保良局主辦的國際小學英語戲劇大賽,并榮獲最佳演出獎。英語劇《Gift》于2007年參加在香港舉行的“第一屆回歸杯”英語風采展示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在近3年珠海市香洲區小學生英語TPR杯比賽中,我們的參賽學生均榮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