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只把教材看作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但現在,我們已意識到整個世界都是課程資源。在眾多的課程資源中,鄉土資源最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容易獲得直接的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那么如何開發鄉土資源,增強學生的語境體驗呢?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嘗試,有了一些想法。
一、游歷文化古跡,開掘旅游資源
筆者的家鄉——江寧,歷史悠久,湯山溶洞化石、南唐二陵、岳飛抗金故壘、鄭和墓、陽山碑材等文化古跡遍布。筆者利用綜合實踐活動的機會組織了全班的“說英語,話湯山”的活動。將全班分成三組:第一組負責尋找名勝(湯山猿人洞、陽山碑材),利用相機拍攝,并配上英文解說詞。第二組負責查詢陽山碑材的歷史、修建等資料,用英語匯報。第三組查詢朱元璋父子的生平介紹,用英語匯報。幾周后,學生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于是,筆者專門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說英語,話湯山”的展示會。展示過程中,學生一改往日的羞澀,各個熱情洋溢,爭先恐后。筆者借著這股東風,順勢與同事共同制作了《Dail Tour——Tang Shan》英文旅游手冊,不僅充分利用課堂講解湯山的文化歷史、名勝古跡,而且專門開設興趣班對部分學生進行“英語小導游”培訓,并利用各種機會,讓他們為全校師生、外國游客導游、講解。這樣的活動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而且拓寬了視野,領略了風光,震撼了心靈。
二、體察鄉風民情,挖掘民俗文化
“外江無事,寧靜于此”,江寧風光,有其獨特的風韻情調。流傳至今的獨特的節日、習俗依然蕩人情懷。充滿鄉情的民間故事依然在人們口中傳承……這些同樣可以成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對這些民俗風情進行調查、整理記錄,并在英語課堂中進行交流學習,豐厚人文底蘊。
1 采集民間故事
江寧的民間流傳許多關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如“拜皇帝”“睡天子”“牛鉆土”“做和尚”“分身術”等。教師讓學生深入鄉間,向年老的長輩、鄰里鄉親詢問,收集民間傳說故事,再進行整理、交流,開展以“朱元璋傳說”為主題的民間故事英語演講活動。我們還組織學生查閱《江寧鄉土志》,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挖掘,編輯了一本英語版的《朱元璋民間故事集》。
2 體察節日習俗
在江寧的農村,有著許多有趣的節日和習俗。如:“春牛首踏青”“上巳節煮雞蛋”“四月八吃烏飯”“端午節游秦淮”“立夏嘗三鮮”等等,以此為學生課外英語學習的資源,獨具風味。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6A Unit 6 Holidays時,教師可以“Holidays”為點,拓展到當地的獨特的節日和習俗,引導學生積極交流、討論(What other festivals d0 you know?What do people usually d0 on…?),使學生發現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還藏著這么多知識,激發他們英語學習的興趣。
三、揚名家鄉特產。發掘地方特色
在江寧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培育出許多農土特產,聞名遐邇。例如湯山雞、湖熟鴨、東山老鵝、橫溪西瓜、周崗紅木、金陵金箔等。如此豐富的特產,也是開展英語教學的極好資源。
首先,筆者要求學生擬好采訪稿:“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what the local specialty of Jiangning is?”采訪身邊的同學、家人,并做好記錄。其次,筆者拿出土特產,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品嘗等方式進一步感知其特點。并用英語進行描述。接著,筆者指導學生動手為家鄉的特產寫一份英語廣告,打造一個國際品牌。學生在經歷了感知經典英文廣告詞——分析廣告詞寫法要領——模仿廣告詞等環節的“厚積”之后,有了令人振奮的“薄發”:Just eat it,(湖熟板鴨)/Flavor everywhere(東山老鵝)/Sweet to the last drop,(橫溪西瓜)/Take time to enjoy,(湯山雞)/Let’s make gold better,(金陵金箔)/Come to where the wood is,Zhougang Country,(周崗紅木)……學生讀著自己創作的廣告語,津津樂道,在深刻體驗英語獨特魅力、有效提升綜合語用能力的同時,激發了熱愛家鄉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