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數學課型,對知識與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承擔著不同的目標任務;不同的知識內容,學生的認知心理不同,課堂教學中需要采用不同的練習類型進行訓練;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跨度大,需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組織不同形式的練習活動。
一、從教學目標入手整體構思
練習活動的設計首先要從教學目標人手進行整體構思。要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服務。如在“噸的認識”教學中,通過解讀教材,我們認為幫助學生樹立對噸的感性認識。建立“噸”的豐富表象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中,當學生知道“1噸=1000千克”后,我沒有淺嘗輒止,而是整合了教材,通過3個層次的練習活動設計豐富學生對噸的表象建立。
第一層次:首先,讓學生了解自身的體重,明晰三年級小朋友體重一般約為25千克,并讓學生互相抱一抱進行感受;其次,追問10個、20個小朋友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最后,請學生思考:多少個這樣的同學體重加起來約是1000千克呢?學生得出40個這樣的同學體重約是1噸。此時,教師讓班上40個學生同時起立,讓學生親自觀察、感悟。
第二層次:出示電梯內部的信息圖“載重1噸,定員13人”,讓學生理解其意,經交流后,學生一致認為此處定員是指13個成人。
第三層次:請學生看看右邊物體是什么,各有幾個共重1噸,并追問80袋水泥有多重。此處概念的教學整合了教材資源,重點落在幫助學生建構“1噸”的豐富表象,以便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從解讀文本進入創生改編
改編、整編、自編相結合,利用與開發練習設計的資源,創造性地使用與開發書本的習題,變單一為綜合,整合書本若干個知識點的練習,組合成綜合題。變書面形式為活動形式,改編、整編、自編練習題,設計練習題組,依據習題的設計原理和方法,自編習題,對比、整合已有的習題資源,整編習題,設計練習題組。
在執教“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時,我設計了以下3個層次的練習:
(1)討論面積的計算公式:你會計算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它們各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上完成網絡圖,并注明計算公式。
(2)面積的練習。
①計算下面圖形的面積:

②一個梯形的面積是32平方米,上底與下底的和是8米,那么高是多少米?
③操作題。
請在方格圖(小格邊長1厘米)上畫一個平面圖形,使它的面積是6平方厘米。你可以畫哪些圖形?你是怎樣想的?
三、從思維品質著眼拓展延伸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后,我設計了以下題目:
老師買了一張賀卡想送人,猜猜我想送給誰?要想知道得先回答兩個問題:
①賀卡的周長是68厘米,長是22厘米,求它的寬是多少?
②把賀卡打開后,它的周長又是多少?
本題從猜老師將賀卡送給誰人手,提起學生的興趣,讓其稍有放松的注意力又重新回到課堂,題目的難度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第一小題由告知長、寬,求周長,變成了告知周長和長,而求寬,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第二小題則要求學生具有很高的空間想象能力。原來的長變成了現在的寬,原來的寬的兩倍變成了現在的長,并且打開后的賀卡并不能將周長簡單相加,這里又涉及到減少兩條邊的過程,對學生的要求非常高,這里就更深層次地訓練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通過變式訓練,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題目是對今天所學知識的延伸,又是對后續知識的一種孕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