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十年,我一直努力做個好老師,但感覺自己做的總有很多的欠缺。輕省回望來時路,整理一些零散的記憶碎片,以此審視自己的教學歷程。
一
記得剛畢業(yè)的時候,我真的有點不知“天高地厚”,常認真地和資深老教師爭論,很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教學路子。后來我教的第一屆學生的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我也因此稀里糊涂地被評了模范教師。
也許是被那股子年輕氣沖動著,我一直很認真地對待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也很留意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不足。現(xiàn)在想來當時是嚴苛得有些不近人情了。記得其他班級的學生都在背后評論我:“某某班的語文教師是我們學校最漂亮的老師,也是我們學校最嚴厲的老師。”甚至有些學生的家長都私下地議論我,偶爾還把這樣的話傳到我親人的耳朵里了。雖然,家人們都勸導我說:“說你嚴厲要比說你懶散強得多。”但我自己當時是很不理解很不服氣的,我沒感到自己的嚴厲,只是感覺自己委屈得很,我不過是很認真地對待教學,為什么大家只看到我的嚴厲,而沒有發(fā)現(xiàn)我的認真和負責呢?當時真是想不通。
二
在自己做了母親之后,才開始意識到:對學生只是嚴厲和負責是不夠的,以前的我缺少一種對學生的母親般的關(guān)愛。
在后來的教學生涯中,我對學生經(jīng)常犯的錯誤不再是僅僅批評和懲罰了,我變得樂意傾聽他們對沒有完成課堂作業(yè)而做的種種解釋,雖然聽起來,有些明明就是瞎編的。但我漸漸能從學生的謊言里聽出,他們想在老師面前保持一個好學生的形象,可以感受到他們內(nèi)心是想老師給他們改過的機會。
就這樣,我開始用一顆攙雜著關(guān)愛的心和學生交流溝通。我剛畢業(yè)的時候沒有學生敢叫我姐姐的,但在我添了寶寶,在我的年齡更長些之后,反而很多學生樂意叫我“姐姐”了。有趣的是,在節(jié)日的時候?qū)W生送的賀卡直接稱呼我“燕姐”。
當這一屆學生畢業(yè)的時候,很多學生要我寫留言,我擔心他們因為這樣打亂復習進度,就糊弄他們說:等中考后,大家都到老師家去,我給你們認真地寫留言,你們也可以到我家去互相寫留言。有了我的許諾,很多學生把心思轉(zhuǎn)到了認真?zhèn)淇忌狭恕?/p>
當中考結(jié)束的第二天一大早,天啊,我家樓下來了好多好多的學生,我的鄰居還以為我辦起了補習班。冤枉啊,他們真的是來寫留言了。我想老師的話在學生心里是不可懷疑的。我認真地給他們寫下畢業(yè)寄語,他們也互相寫留言。可沒想到快中午了一個想走的也沒有,而我還是很樂意地做了幾桌飯菜,讓老公用水果汁勾兌雞尾酒給孩子們喝。最后是我們家被鬧得一片狼藉。
送走了這些學生,其他沒來的學生聽到,來的人這樣被老師好吃好喝地招待,感覺很吃虧,又陸續(xù)地結(jié)伴而來,我也是這樣既忙碌又認真地款待他們。我感動于這樣的師生關(guān)系。也許多年以后他們會偶爾地記得有這樣的一個老師,有這樣的一個海吃老師的經(jīng)歷;也許他們會忘記曾經(jīng)的這樣和老師交流。但就是現(xiàn)在想起來我還是很開心的,因為我對學生的愛,換得了學生的信任和親近。累并快樂著……
三
除了自己完整地送了兩屆畢業(yè)班外,最近一直是感受做“后媽”的滋味。記得是在很炎熱的一個夏天中午,我意外地接到主任的電話通知,要我去帶復習班的語文課。想到要去面對這些經(jīng)歷了一次中考失利打擊的學生的面容,我心情不免沉重,因為我也曾經(jīng)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有過上復讀班的歷史。
在一個比較清爽的夏夜,我給他們上了第一節(jié)課。我沒有講述語文知識,也沒有去安慰他們受挫的心,只是用心給他們吟誦了自己所熟悉所喜愛的《再別康橋》。也許是詩句中淡淡的愁緒打動他們,也許是周圍夜景的襯托,亦或是某種心靈的契合,他們聽得很入神。甚至有幾個學生也脫口吟出了幾句絕好的“詩句”。我當時的驚訝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我突然意識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都是一些可塑性很強的好孩子。
在接下來的時光里,師生之間是很默契的,在緊張地溫習舊知識點之余,我會不斷地補充很多課外的優(yōu)秀美文和經(jīng)典詩句,他們也都很認真地做著各種筆記。我們的校刊《百花園》的校園新星都出自我班級的學生,看著學生的寫作有了不小的進步,我自然是很高興的。
這一年的生活比較平靜,復習班的獨特性,決定了孩子們不可能是愛打架和愛出問題的。老師沒到他們就已經(jīng)在認真地預習,老師走了他們?nèi)匀皇呛苷J真地做著習題。也許是一次中考的失敗,使他們變得成熟了懂事了。不管如何,他們在不斷地學著新知或溫習舊識,他們在不斷進步。
最后中考成績證明暫時的失敗并沒有把他們壓垮,我們班44個學生考上了重點高中,這樣嬌人的成績讓他們班主任很是風光了一次,當然我也是開心得不得了,因為全縣語文最高分出在我們班。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dliyan2007)
本欄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