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老師與演員有相通之處”。比方說,演員常通過變換面部表情把戲中人物的情緒、心理活動等表達出來,透過屏幕打動觀眾,尋求共鳴。教師也一樣,與學生交流時需要多變的面部表情,或微笑或嚴肅或平靜,甚至憤怒、憂愁與哭泣。也有人說:“‘變臉也可以理解為‘變色龍’,惡心且虛偽。”誠然,無論什么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利弊并存。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變臉”的目的與技巧,適時適度、針對性強的變臉是有大作用的,反之則不然。究竟教師“變臉”利弊何在,“變臉”為哪般呢?
一、教師“變臉”紛說
(一)利大于弊
事例:
1. 王老師非常溫和,從不責罵學生。每次上課,班上的搗蛋鬼總是放肆地吵鬧。我和幾個女同學與王老師感情特好,私下建議王老師要“殺雞儆猴”。一次,王老師抓住一個搗蛋的同學,原本溫柔的聲線變得粗狂起來,大聲地斥責了那位同學,當場把全班同學震住了。那次以后,王老師羅列了很多規矩,誰也不敢反對了。
2. 班主任張老師很嚴肅,整天板著臉。全班同學連見到他都打哆嗦,更不敢違反紀律或提建議了。大家經常議論,班主任太兇,好嚇人。然而,我們漸漸發現,張老師會笑,也很隨和。一次,我們班被學校評為 “文明班集體”,老師板著的臉露出了笑容,高興地對我們說:大家都是好樣的。那次以后,我們常能看到張老師的笑容,逐漸敢跟他親近了。
3. 李老師很受同學歡迎,大家對他既敬重又肯親近。正常情況下,李老師都會面露笑容,但有時異常嚴肅,有時無比隨和,面部表情隨我們的表現而定。我們常常從他的臉上捕捉信息,來糾正行為或感受鼓勵。
4. 小強成績非常好,常被老師表揚。即使有一些小問題,也不會受到批評。一次,為人隨和,對小強贊賞有加的語文老師一反常態,因為小強做錯了一道簡單的題目,就嚴肅批評了小強,接著,語文老師又和顏悅色,語重心長地對小強進行了鼓勵和表揚。后來,我們發現,小強學習更細心了。
觀點:
生1:老師若過于溫和,無論學生發生什么事都柔聲細語,整天面露微笑的話,會被調皮的學生欺負。我認為對不同的情況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對違紀現象應該嚴肅地批評、處理,要不然違反者不會意識到錯誤,還可能影響其他同學。
生2:如果老師太嚴肅,我們不敢親近;如果老師太隨和,一些同學不害怕,會惹是生非。我最希望老師當學生表現不好時嚴肅、嚴厲一點,平時能跟我們多點笑容,多點親近。這樣我們會更喜歡。
生3:一次上課,老師神情疲憊,課堂氣氛異常沉悶。然而,當黃詩意舉手回答了一個問題后,老師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說:“詩意的回答確有詩意。”老師一個笑容,一句話,便使課堂沉悶一掃而空。
生4:老師的神色有神奇的魔力,我們的心情會隨之而變化。當老師心情愉悅,面露笑容,我們會覺得開心,上課時精神特好;當老師情緒激動,表情憤怒,我們會感到忐忑不安。當然,老師神情嚴肅,甚至語氣很嚴厲,不一定是對我們生氣,只是向我們傳達“你們這樣做不對”的信息。
(二)弊大于利
事例:
1. 老師與同事在走廊說笑著交談,我們不由自主私下微笑,為老師的好心情感到愉快。當老師走到教室門口,卻發現老師已把笑容收了起來,換了一副嚴肅的神情。同學們心里不停推敲——老師剛才心情很好,怎么突然又嚴肅起來了?是我們哪位同學或哪些環節出了問題。隨之又不由自主地把嘴角的笑容藏起來,正襟危坐。
2. 黃新把班長撞倒了,同學告狀,老師憤怒地將黃新批評了,并勒令他馬上道歉,以后不能再在走廊隨意奔跑。接著,張秦告狀學習委員也把他撞倒了。老師卻馬上神色平和地說:以后小心,下不為例。接著,又嚴肅地告誡全班同學:以后都不能在走廊上奔跑,免得出事故。
3.一次班會課,梁老師調查某件事是誰干的。他瞇著眼睛,微笑著說:只要主動承認錯誤,我絕對不會懲罰。小新承認后,梁老師馬上換了一副臉孔,恨恨地說:原來是你干的,我找得你好苦呀!走,到我辦公室去,說完將他揪出了桌位。
觀點:
生1:老師時而開心微笑,時而嚴肅憤怒,會讓我們摸不透,會感到害怕。甚至覺得老師挺“虛偽”的。不敢得罪,也不想親近。
生2:有時,老師對待我們同學不公平。同一件事,對學習成績優秀,紀律表現好的同學總會溫和一點,對成績不好,常常違反紀律的同學不管是否屬于主要責任人,總是一批到底。雖然,我們知道是因為平時表現造成的后果,但也希望老師能公平對待。我們會更尊重這樣的老師。
生3:盡管老師對其他班的同學或其他人很隨和,但面對我們時,馬上換了一副面孔。可能是因為擔心對大家太隨和會失去威信,一些同學趁機搗亂。但總不能一天到晚都對我們繃著臉吧,我們不愿意見到老師這樣,相信老師也不會開心。希望老師常用笑臉面對我們。
(三)“變臉”要適時適度
師1:我剛當老師時,一位前輩教導我,一開始對學生要先板著臉,樹立威嚴,逐步熟悉后才把笑臉給學生。要不然,學生不害怕你的時候,就沒法管教了。這樣的做法不值得效仿,但也說明師生之間相處需要技巧,折射出一些普遍存在的現象。
師2:由于學生、環境等因素不同,我不認為與學生相處有一條普適法則,教師應當站好立場,不要只想著如何馴服學生,讓學生乖巧聽話。面對這么多學生,思想不同,來自不同家庭,接受不一樣的家庭教育,了解他們是建立關系,實施教育的前提與必須。只有從教育學生的角度出發,才會找到合適的交流方式。
師3:“變臉”是必須的,關鍵在于怎樣變。適時適度,對癥下藥才能有效果。
二、筆者視點:教師“變臉”大有可為
綜合以上觀點,令人想起這樣一個詞:教無定法。面對學生,教師“變臉”與否,有何利弊這些話題,只是教師工作的“滄海一粟”,也是每一個教師甚至每一個參與教育的人需要面對的問題。從師生論述可見,教師“變臉”應無對錯之分,只有方式方法,時間、對象的區別。只要用得合時、合理、適度,有教育效果,無論怎樣變,終究是教育的方法與策略問題。
其實,“變臉”一詞由來已久,是川劇中一種瞬間多次變換臉部妝容的特技,用以揭示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在此介紹川劇特技似乎與教師沒什么必要聯系,但不得不提。因為教師作為一項培育人、塑造人的工作,其過程之艱辛,工程之大,教育技巧之細膩超出常人之想象。教師盼與學生達成交流,使教育產生良性反應,需要想方設法“揭示學生內心思想感情”,從中尋找一丁點可能存在的教育線索。或許,僅因為抓住學生心理的一些微妙之處,便有可能開拓更大的教育空間。這就與川劇中演員在臺上通過變臉特技與臺下觀眾達成交流,激發共鳴的功能相吻合。教師“變臉”,正是抓住學生心理,通過教師豐富的面部表情,與學生深入溝通,從而對癥下藥的一種施教方式,也可能是轉變學生,體現教育效果的關鍵點所在。從學生講述中得知,教師一個神情的轉換,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信息:可能是晴空萬里,也可能是細雨綿綿;可能增進師生感情,也可能是造成隔閡。但歸根結底,盡管教師“變臉”利弊共存,確實也大有可為,重點在教師如何將“變臉”發揮最大的教育效力。
筆者認為,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擺正自身心態與位置,明確職責所在,考慮怎樣的方式學生容易接受,能起到一定的轉化或教育效果。相信,只要教師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把愛寫在臉上,學生一定能把這份愛刻在自己的心里。學生會明白教師“變臉”的目的何在,如此一來,無論教師是和藹或是假意的冷漠,都不會使學生產生心理恐懼,演變成“心理虐待”。
斗膽說一句:“一個面無表情的教師不可能當好教師。”
(作者單位:廣東清遠陽山縣教育局,陽山縣陽城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