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月份發出通知,要求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于春節期間組織學生參與“給祖國母親拜大年”活動。拜年網頁的內容設計為:一拜壯美河山,二拜炎黃始祖,三拜歷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億兆黎民。(見《教育部網站》)
通過開展“給祖國拜年”活動,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操,喚起他們對于國家、民族和先輩英模的熱愛,應當說這一活動的出發點和用意是好的。然而,教育部的這一做法卻遭到不少網民的批評,原因何在?在我看來,錯不在活動本身,而是活動開展的方式有問題——“給祖國拜年”活動需要的只是倡導或倡議,而不是壓任務式的“組織”。
拜年,本是一個感情色彩濃厚的個人行為,它發乎個人的感情而行之于外,屬于私人領域的范疇。“給祖國拜年”活動雖然意義重大,我相信讓學生給自己的祖國和民族英烈拜年也是愿意的,但一旦變成政府部門壓任務式地組織“拜年”,無疑會讓這一活動變味。因為拜年只有自愿才有意義,成了任務的拜年也就失去了意義。這也是教育部這一“命令”引發民眾反感的原因。雖然這一活動并不是教育部單獨發起的,而是其聯合中央文明辦等6個部委組織的,但這樣下達任務式地“給祖國拜年”,教育部門恐怕是第一家。
那么,我們應該以什么方式給祖國拜年呢?顯然,對于這種拜年活動,應當是提倡或倡議,而不是組織和要求。顯然,如果教育部門說“倡議”學生參與這個活動,就不會引起網民如此強烈的反應。相對于“要求”來講,“倡議”給了學校和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自由,不帶那么強烈的“官氣”。“官氣”越重,學生越不喜歡,民眾也會反感。倡導愛國,這是民眾也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我國百姓向來不缺乏愛國熱情,只不過不需要、不喜歡被“要求”去做。
在如今這種提倡法治、私人權利日益伸張的時代,民眾的法治意識日益增強,民眾不喜歡政府部門把公權力之手伸到私人的領域,在拜年這一小事上也是如此。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厘清權力的邊界,要明白哪些事情可以用行政的方式去“要求”,哪些只能是倡導。只有真正了解民眾的心理需求,堅守公權力的邊界,遇到類似于“給祖國拜年”之類的事情,才能采取正確的做法。否則,原本很好的初衷會因為方式方法欠妥而收到事與愿違的效果。
本欄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