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高中時就學過《裝在套子里的人》,覺得主人公挺悲哀的。如果看一看下面的文字,是否會感受到眼下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呢?先來看看北京某中學校長給北大實名推薦三名推薦生寫的評語:
其一:熱愛集體,樂于奉獻,思維敏捷,勤于鉆研,勇于創新,敢于質疑,成績優異,競賽成績突出,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善于合作,積極參加多項社會工作,組織能力強,綜合素質突出,在同學和教師的推薦過程中得到高度認同。
其二:熱愛集體,樂于奉獻,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勤于鉆研,勇于創新,學習成績優異,多次獲得年級第一,善于合作,社會工作能力強,綜合素質突出,能夠發揮表率和帶動作用,在同學和相關教師的推薦過程中得到高度認同。
其三:熱愛集體,樂于奉獻,思維敏捷,勤于鉆研,勇于創新,成績優異,多次獲得年級第一,興趣廣泛,文理兼優,尤其對人文社會科學有著特殊的愛好,善于合作,組織能力強,綜合素質突出,在同學和教師推薦中得到高度認同。
為了便于比較,再來看一個指導老師給一個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寫的推薦信:
斯蒂芬從不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行學術辯論。她的準備總是全面而準確。她不喜歡大驚小怪,對每個可能的事件都有預測。有的學生考試時愛靠運氣“贏取勝利”,獲得最佳,但斯蒂芬不這樣,她付出的代價是時間和努力,這在她優秀的作業中有所反映。
斯蒂芬表現得很完美。在我做顧問的經歷中,還沒有聽說過有外國學生比她更快地完成了學術轉型。謙虛的斯蒂芬甚至不愿意接受她應得的高分數。數學和其他理科方面的科目對她來說很輕松,遙遙領先于她的同班同學。她喜歡語言,學起法語來是個明星。然而在英語和美國歷史方面,她的閱讀和寫作水平還需要努力。她的所有老師都有共同的想法,“她太不可思議了,請再給我們20個像斯蒂芬這樣的學生”,他們一致贊揚她的勤奮、學術好奇心、專心學習和愿意幫助小組中其他同學的行為。平時斯蒂芬在課堂上很安靜,但一被叫到回答問題時總是清楚無誤,顯示出極強的理解力。
她的歷史老師這樣評價:“考慮到斯蒂芬有限的學習英語的經歷,她在字謎、小測驗和寫作方面的成就是驚人的。我知道她花幾個小時做每日的字謎測驗準備,勝過她的同學。她來我的班3個月,寫作就大幅度提高。她總是來尋求幫助,問很棒的問題。”
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她在美國有競爭力的大學里會非常成功。她的法語老師說:“盡管這只是初級法語班,但斯蒂芬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她對語言敏感,在一個小時內就能掌握別的同學一個月才能記住的單詞。她人也很好,總是耐心地幫助同一小組中落后的、新來的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因而他們特別愿意和她在同一小組。毫無疑問,斯蒂芬聰明、專心、勤奮,而且特別有組織紀律性。”
最后,教她初等微積分和三角學的老師這樣評價斯蒂芬:“一個優秀的學習數學的學生,擁有極高的數學技能。她的作業總是無可挑剔,很明顯,她依靠直覺,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她謙虛、不擺架子、文靜,但是她積極主動地伸手幫助同學。她經常放學后來找我,而我在忙著和別的學生交談時,她就在教室里幫助其他同學”。
斯蒂芬是個不同尋常的女孩。她獨立、靈活,非常善于適應生活中的變化。她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將來在大學的學習。盡管她想念父親、其他親人和在中國的朋友,但她肯定對大學的挑戰有準備。在沙龍高中的極短時間里,她就證明了自己是優秀的學生,是積極進取、善于接受挑戰的女孩。
我滿懷熱情地贊同最具競爭力的大學接納她。
現在來比較一下,上面三名中國學生的個性特征能看得出來嗎?看不出來的,幾條僵硬的評語,抽象空洞,僵硬死板。而對斯蒂芬的評語則有血有肉,讓一個鮮活的學生站在了我們面前。
應該說,評語怎么寫不僅是表達的問題,在深層次上反映出我們在教育理念上跟人家存在的巨大差異。因為,我們不是真正意義上把學生當活生生的人來培養的,而是把他們當考試機器。在應試教育的流水線上,什么好聽的名詞都允許你說,但最終還要落實在考試的分數上。
看人家的推薦信,那是眼中有人的鮮活的評價,從細節處入手,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得出結論,且語言生動,學生的特長個性也充分展示出來了。
這樣看來,學生所受教育的環境是迥然不同的,正因為如此,說到我們的學生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后發優勢,也就不足為怪了。
此外,推薦只是刻板的分數至上錄取方式的一種嘗試。現在來看,中學所推薦的都是應試年級中排列前幾甲的,這些學生不被推薦也照樣可以考上北大一類的學校,如此,推薦的意義便自動消失了。為什么就不能通過推薦這個平臺,將獨具個性且不太符合考試機器流水線的所謂“尖端產品”選拔出來呢?
而且,此舉還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壞榜樣的作用。它會讓更多的社會資源向有推薦資格的學校集中,這些學校也無形中向社會證明了自己的應試實力。可能也會在更大程度上招攬來更多的考試高分學生。
如果說當下教育陰云密布,那么看到上面校長的推薦用語,也大概能夠感受到在很長很長時間里,撥云見日的日子還不會到來,甚至可能會越來越黑暗。裝在套子里的教育永遠是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的。
(作者單位: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