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如今,有種名為“自然結果教育法”的家教方法被人們廣泛推崇和運用,其精髓就是用孩子自身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來教育孩子。其實早在18世紀,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就提出:我們可以“通過孩子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后果,來糾正他們的過失”。“自然結果教育法”正是源于盧梭的這一教育理念。實踐證明,適當讓孩子承擔由其自身行為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對他們的成長十分有利,不僅能改變他們的一些不良行為或習慣,還有助于他們建立起規則秩序,增強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學會自律與自我管理,進而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做家長的應該認識到,讓孩子自己選擇怎么做,自己承擔后果,是孩子成長的必由之路,但在實踐“自然結果教育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專家的“特別提醒”。
吃一塹方能長一智
(唐女士,33歲,某教育局干部)
我女兒曉夏今年5歲多,在同齡孩子中屬于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強的那種,比如她很守時,什么事情只要定好了時間,她一般都會遵守,很少磨蹭,有時候要外出或參加什么她感興趣的活動,她比我們還操心,會催促我們快快起床、早早出發。再比如,女兒有收拾整理東西的好習慣。她的整理箱是并排的6個藤筐,其中有玩具的“家”,有書本的“住處”,有衣服的“房子”等,女兒會把各類物品放到它應該放的地方,而且特別整齊。每次去學畫畫、練琴,或者出去旅游、參加活動時,要帶什么東西她都是自己準備。
我覺得女兒很省心,在別人面前談起女兒時也很自豪。有人就經常問我:“你女兒自理能力為什么這么強?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后天養成的?”我很明確地告訴他們:“有句話叫‘水滴石穿’,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家長巧妙引導。”我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就嘗試讓孩子體驗一些行為的后果,引導孩子從中悟出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就說時間觀念吧,起先出門之前她偶爾也會磨蹭,但如果耽誤了時間,我就會果斷地取消活動或者不帶她參加。印象比較深的是女兒3歲那年的一件事,當時我和另外兩個朋友家約好了一起到郊外一個石榴園摘石榴,可當我們收拾停當要出門時,女兒卻沒有動靜,而是躲在自己房間里玩她舅舅頭一天送給她的喜羊羊玩具。那個玩具不僅會唱歌,還會講故事,對孩子很有吸引力,加上剛拿來玩,新鮮勁還沒過呢,女兒自然愛不釋手。我見此情景,就好言好語跟她說:“我們要出門了,回來再玩,耽誤了時間趕不上車,就去不了了。”可小家伙連頭都不抬,說:“我再玩一下。”等了幾分鐘我再次勸她:“寶貝,真的不能再玩了,來不及了!”她不動,也沒放下玩具的意思,我就跟我媽交代了幾句,果斷地叫老公趕緊出門。老公有點遲疑,但我還是拽上他走了。等女兒發現我們把她撂在了家里,自然是一番哭鬧,我媽按我事先囑咐的點撥她:“是你自己非要玩玩具不出門的,怨不得別人。”晚上回來后,我又特意制造了點效果,三家人一起吃晚飯時,我特意讓那兩家的孩子給女兒講怎么爬樹摘石榴,怎么在城堡里打仗,在農家吃的地鍋雞有多香,又讓女兒在數碼相機上看我們拍的照片和錄像,把女兒眼饞得直想哭。我趁機教育她:“都是你貪玩,叫你兩遍都不出門,才沒能去成。以后做什么事都要遵守時間,車、船、飛機都不會等人,別人也沒有理由等你。你不遵守時間,耽誤的就是你自己的事。”道理她不一定都記得住,但這件事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從那以后再出門她就很少磨蹭了,并漸漸養成了凡事趕早不趕晚的好習慣。
讓女兒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我也是通過讓她“吃虧”達到目的的——不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丟三落四,倒霉的就是你自己。
記得有個周六的上午,女兒到親子活動中心的美術班學畫,她姥姥負責接送她。下午她在家畫畫時,到處找不到裝畫畫工具的袋子了,急得直哭,一個勁地說:“我叫姥姥拿的,我真的叫姥姥拿了……”我媽一拍腦袋說:“想起來了,姥姥老糊涂了,準是臨走時忘記拿了。”說著就要回去找,我攔住了她,態度鮮明地對女兒說:“不管誰接你,帶好畫畫工具都是你自己的事。你說怎么辦?”“那我去拿。可我怎么去呢?”女兒停止了哭泣。那個親子活動中心坐公交車要三四站路,我說:“媽媽可以陪你到活動中心的大門口,你自己進去找。”到了大門口,她一個人進去了。過了一會兒她垂頭喪氣地拎著她的袋子出來了:“媽媽,里面只有鉛筆、橡皮,油畫棒、勾線筆、熒光筆都沒有了,怎么辦啊?”“你說呢?”我反問她。“我錯了,你幫我買吧!”女兒懇求。“不行,這完全是你自己丟三落四造成的。媽媽不能幫你買。”“那我要畫畫怎么辦呢?”她又要哭。我建議她:“你可以用原來用過的油畫棒。”“那些顏色少,有的很短了。”“你把幾盒拼起來用就可以了。反正媽媽目前不會買新的給你,你要自己想辦法。”我態度很堅決。回到家,女兒找出了原來幾盒殘缺不全的油畫棒拼湊成一盒,又從舊文具里找了幾支勉強可用的勾線筆、熒光筆。這盒拼湊起來的油畫棒,女兒非常珍惜,用了好長時間。最讓人欣慰的是,這件事以后女兒很少丟三落四了。
我的體會是,讓孩子適度地“后果自負”,有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正所謂“吃一塹”方能“長一智”。
讓頑皮孩子嘗嘗“苦果”
(石先生,35歲,機械工程師)
你都想象不出我兒子小軍有多頑皮,只要醒著他就不會閑下來,種種搗亂行為,用他媽媽的話說就是:“崩潰啊!”隨便舉兩個例子吧。有天晚上睡覺,我愛人發現床上到處都是沙子一樣的東西,就問我:“是不是兒子把你的鞋放在床上了?”我不敢肯定地說:“沒有吧?”結果我愛人用刷子一掃,才發現“沙子”是白色的,恍然大悟,原來是兒子把鹽倒在了床上。我愛人說她白天炒菜時就發現放鹽的調料盒不見了,忙亂中也沒多想,就從鹽袋里抓了點鹽,沒想到是兒子調皮搗蛋。裝鹽的調料盒隨后也在我們床底下找到了。
還有一件讓我愛人“崩潰”的事。有天晚上她在書房用電腦趕寫公司急要的一份策劃方案,兒子就在她身邊蹭來蹭去。她忙著打字,也沒理會兒子,這時電腦卻突然黑屏了。“哎呀!”我愛人尖叫起來,“我的東西沒存盤啊!都寫了一大半了……”那一刻我愛人真是要崩潰了。“黑掉”她勞動成果的,不是電腦故障,而是調皮的兒子,他竟然悄悄把電源拔掉了。文字黑掉就算了,再次開了電腦,我愛人靈感沒了,寫不下去了,一個勁地抱怨我:“你不是說保證晚上看好兒子嗎?就知道看電視。”這件事至今說起來我愛人還感嘆:“崩潰啊!”
在家里調皮搗蛋,做點讓人“崩潰”的事也就罷了,最讓人頭疼的是在幼兒園兒子也經常干“壞事”,幼兒園老師經常無奈地向我們“投訴”。比如,他們幼兒園在三樓,小軍經常喜歡把玩具從三樓往下扔,樓下是茂密的灌木叢,玩具扔下去以后就很難找到。更讓老師氣惱的是,有些新玩具孩子們還沒玩兩天,已經被小軍摔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訓斥、罰站對他都不起作用,他該扔照扔。
和小伙伴在一起時,小軍也經常因為頑皮惹出禍來。有一次,老師讓自帶剪刀、膠水之類的工具到幼兒園做手工,小軍剪紙的時候不知道怎么突發奇想,把一個小女孩的新書包剪了個口子。小女孩發現后哭鬧起來。他倒很會想辦法,把一張漂亮的公主貼畫貼在了破口上,還洋洋自得地說:“你看,比你以前的還漂亮!”回來后我問他為什么剪了人家的書包,他答:“想試試剪刀快不快。”我批評他:“那也不能剪壞小朋友的東西呀!”他竟不以為然地說:“我都給她粘過貼畫了。”我無言以對。
本來我覺得小男孩調皮一點不是大毛病,可小軍有時調皮得實在有點過分,幼兒園老師告狀多了,我愛人就有點吃不消,說兒子調皮起來花樣翻新,她不知道怎么管,要我好好管管。怎么管呢?正巧,我熟悉的一位家長學校的老師給我推薦了“自然結果教育法”。聽了他的詳細介紹,我覺得這個方法比較可行,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因為做錯了事吃點“苦果”,或許比簡單地批評、懲罰一下更奏效。我決定一試。
小軍不是喜歡亂扔玩具嗎?當他在家里亂扔時,我就把他亂扔的那些玩具藏起來,讓他在一段時間內不能玩這些玩具。他在幼兒園從樓上往下扔玩具,我跟老師講好了,暫時不讓他玩任何玩具,老師跟我說,小軍會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小朋友玩,很不開心。我告訴老師,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就是要讓他體會到這樣做會使自己不開心。他在幼兒園毀壞了玩具,我跟老師說,要求他帶回家修理,我會讓他跟我一起修,而且要用看動畫片的時間修。如果修不好,我會拿出本來要給他買玩具的錢賠給幼兒園,或者拿幾件他最喜歡的玩具送給幼兒園。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兒子漸漸體會到了毀壞玩具的后果很“嚴重”,慢慢地就學會了克制自己。
對小軍的一些調皮行為,我也讓他承擔不良后果,以加深他的印象,讓他從中汲取教訓。
有一天,我和我愛人正在廚房做飯,只聽“砰”的一聲響,跑出來一看,兒子竟把金魚缸打碎了。我愛人嚇得不輕,嘴里喊著“不要動,小心玻璃扎著”,就要沖過去收拾殘局。我拽住了她,示意她先等一等,讓兒子好好看看現場一片狼藉、金魚狂跳的“慘狀”。最終有3條魚因“搶救”不及時死掉了,其中就有兒子最喜歡的尾巴上帶條長劍的金魚。兒子目光發呆,流露出不舍和痛苦的表情。他媽媽跟他說,你看這些魚多可憐,都是因為你淘氣把它們的家打碎了。這件事對兒子觸動很大,好多天他畫畫時都會畫到魚,總會畫一個大大的、完整的魚缸。而且,他的調皮也有些收斂,制造事端的頻率漸漸降低。我想,在兒子心里,懵懂之中一定有了自責,也有了顧忌。
體驗后果,安全第一
(劉教授,男,44歲,學前教育專家)
“自然結果教育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但首先我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自然結果教育法”只有在絕對保證孩子的安全,其過失后果不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時,才可以使用。如孩子挑食,可以讓孩子適當嘗嘗挨餓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可以讓孩子嘗嘗受凍的滋味;孩子喜歡賴床,起床磨磨蹭蹭,可以試著不當孩子的小鬧鐘,讓他嘗嘗遲到被老師批評的滋味……凡此種種,運用“自然結果教育法”都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并幫助孩子克服毛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但并不是所有的方面,所有的時候都能用這個方法。有些家長的做法就不足取,比如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從高處往下蹦,也信奉“自然結果教育法”,讓孩子體驗被摔的疼痛,很容易導致嚴重后果;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玩火柴也不予制止,目的是要孩子體驗到被燒的疼痛,不僅容易傷到孩子,更有可能引發火災。諸如此類讓孩子自行品嘗后果的做法,我覺得都不妥當。一方面,這不安全,會出什么后果有時你掌控不了,很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另一方面,這樣做的效果也不見得好,你以為拿剪刀戳一下孩子,拿燃燒的火柴燒一下他的手,孩子就不會再玩剪刀、火柴了嗎?其實,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強的,雖然自己被弄疼了,但他們更加想要一探究竟,找出弄疼自己的原因。另外,對于膽小一點的孩子,被剪刀、火柴嚇過之后,會產生心理陰影,長大后也可能不敢觸碰這些東西。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把握好度。我覺得以溫和的手法處理這些安全隱患會更加保險,可借助書籍、游戲、動畫片、圖片等進行溫和的安全教育,孩子容易接受,也不會產生負面后果。
其次,我要提醒家長的是,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這個后果應當與事情本身“有邏輯關系”,也就是說,孩子的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因為小孩子是直觀思維,腦子不轉彎,跟錯誤行為沒有直接聯系的懲罰會讓他莫名其妙,常常是屢罰屢犯,越罰越難管教。比如我們樓上有個調皮的男孩,他用媽媽的口紅在墻上亂畫,媽媽罰他晚上不能看電視,他覺得很委屈。在他的感覺里,是媽媽無緣無故地剝奪了他的一項生活樂趣,只有4歲的他還無法理解這是作為他涂墻的懲罰,因為兩件事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但如果罰他擦洗墻壁,他可能就會心服口服。而擦墻的切身體驗也會讓他牢記,亂涂墻壁之后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辛苦的勞動。
總之,“自然結果教育法”作為一種行為引導技巧,其潛臺詞是:孩子有權利自行選擇一種行為,有權利犯錯,但永遠要自己承擔行為的后果。讓孩子們通過切身體驗,自行摸索出可被接受的行為模式,自動遠離不利于社會生活的任性行為,這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律精神,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使孩子成為一個智商和情商全面發展的人。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