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著眼點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具有主體性、開放性、實踐性,對學生個性的形成與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搞好和搞活中學地理課教學,鼓勵和倡導學生樂學好問是關鍵。因此中學地理課要注意提問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探究性問題的作用。
關鍵詞:探究問題 地理教學 作用
課堂上,根據教學需要將有關內容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并逐漸形成各種能力,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如何進行探究性學習,創設好探究性問題情境,以問題促思考,提高教學效果,這在地理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其作用主要有:
一、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研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講授書本知識為主,學生往往對“書本中的地理知識”熟悉而對“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陌生,因而學生通常對學習地理缺乏興趣或興趣不大。地理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仍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一種“像地理學家一樣工作”的學習,形是“研究”,但實是“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學生研究的地理問題要與當地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相聯系。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學生可自行設計研究目標與課題。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主動獲取課本以及課外的知識。設置探究性問題情境可促使學生積極動腦探索,通過設疑,可以平中見奇,刺激求知欲,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興趣盎然,從而在主動、輕松、好奇的心態中進入探索新知的境界。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更調動了學生研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發揮的空間,進而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開展對“身邊問題”的研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主要是圍繞解決問題而展開的。要求學生從書本中、從社會實際生活中發現和提出許多實實在在而又復雜紛繁的各類現實問題,如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并通過主動探究去解決問題。這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大膽質疑的思維品質。
通過提出問題,可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內容,深化學生的系統意識,在養成循序漸進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增強記憶力。
提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性歸納起來,學生通過該能力的培養可更好的把握地理知識。
提問帶動學生作深入的思考。啟發學生思維不能僅僅停留在“為什么”“怎么樣”的層次上,應該從多個角度、多層次引導他們進入更深廣的思維空間。通過變換問題的限定因素使學生知道條件不同則結論不同,從而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設問,使之認識到問題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也應發生改變,從而提高其思維的靈活性和多變性。
學生在學習中做到學中有問,問必帶思,思必有辨,最后一環為知識的應用,在認知和論證過程中,提高了地理理論水平,培養了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由于經常要識記和思索問題以形成地理概念,就必須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斷,提高知識層次。
三、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地理學是研究人與生存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科學,當今世界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發展問題以及隨之出現的環境問題構成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會不知不覺地加深對地理學習的認識,同時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進而養成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如何聽取他人的意見,學會人與人之間合作,學會與人分享與交流研究成果,從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綜上所述,在地理教學中恰當地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以問題促思考、促學習,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各種能力,強化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地理學科的各項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作者單位:江蘇省上岡高級中學高一年級地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