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大多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很少關注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雖然學會了數學知識,但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這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因此,數學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的數學,學會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要達到這種境界,我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四有”教學——有生活情趣、有生活來源、有生活氛圍、有生活氣息,真正地做到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課堂導入有“生活情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又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見,現實生活既是學習數學的起點,又是數學學習的歸宿。因此,在教學時應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選取導入材料。
比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我拿出兩瓶度數不同的酒(一瓶38%,一瓶52%),說:“我想送一瓶酒給爺爺做生日禮物,但是爺爺的身體不太好,你們幫老師參謀一下,該送什么酒,并說說你們的理由”。學生通過討論,覺得送38%的酒給爺爺更適合。這里的38%和52%都是百分數,你們知道怎么讀?表示什么意思嗎?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
再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提問:日常生活中車輪都做成什么形狀?車軸一般放在什么位置?經過一番討論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知道: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形,而且車軸一般放在圓心位置,接著引出教學內容。
導入這樣的例子,一方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內需中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具體地感知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學習目的性的教育。
二、能力培養有“生活來源”
能力培養“生活化”要求訓練著眼于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材料應盡可能來自生活。比如:在講到《較復雜的平均數應用題》時,老師說:如果以每個小組為單位讓你們來做評委,孫老師的這節課能得幾分?(10分制,學生亮分。)最后的得分是多少?(學生計算平均得分。也就是先去除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然后再除以打分的人數)。通過“給老師打分”及計算平均分等,既強化了知識,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又使教學得到真實的反饋。再比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中的應用題時,我出了這樣的一道題:王叔叔和李叔叔合租一所房子,合用電表和水表,九月份一共交電費180元,水費60元。請你根據下表所提供的信息設計一個合理的分配方案。
這些內容的設計,既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可以真正地服務于生活。
三、思維拓展有“生活氛圍”
思維拓展“生活化”,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的思維訓練的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65-97=165-100+3”,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3,難以理解,可以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想想:媽媽帶了165元錢去醫藥商店買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參,付給營業員100元,(應把165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3元,(應加上3元)。所以,多減去的3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
四、應用延伸有“生活氣息”
應用延伸“生活化”是指把知識的應用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系起來,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去類推和遷移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懂得其中的道理。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的課尾,我提出:生活中有許多現象和圓有關,比如在平靜的水面上扔進一顆石子,蕩起的波紋是什么形狀呢?(學生說是一個一個的同心圓)你能利用身邊的工具畫出來嗎?讓他們通過上網查資料,了解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再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的課尾,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經常見到這些百分數。銀行月利率為4.2‰,國家規定含金量應不少于99‰的為足金。它們還是百分數嗎?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廣泛應用于生活的精彩描述。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教師應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應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建湖縣寶塔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