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在認識策略問題上的差異,解決問題也不一樣。為了驗證并解決這個問題,我選擇了一組(三個)在圖表題解決方面成績不良的學生進行教學實驗的研究。具體的實驗操作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確定實驗目的
根據一定的理論假設——采用某種新的學習形式(如目標層次式分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計劃地控制政治教學中的某些因素(自變量)。
二、被試的選擇
三個學生被選擇于高一學生的普通班級中,總體智商一般,政治成績特別是主觀題的解答成績3~5分/題(滿分12分/題),低于平均分4分左右。
三、界定實驗變量
本次實驗中,自變量是“目標—策略—評價”的教學方法,因變量是學生考試成績。
四、選擇實驗模式(選擇前后測實驗模式)
教學之前,進行預先測試,著重了解學生解答表格材料題的思路和處理方法。教學中突出表格題的結構,著重通過少數典型的例題教給學生分析和解答的方法。教學后再進行測試,了解學生掌握解答表格題的情況。這種模式的最大優點是利用前測和后測結果的對比得出實驗自變量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科學性。
五、實驗程序
在課堂教學中接受策略訓練,教學和測試都在課堂上。
1.通過預先測試確定基線
在測試期間,記錄測試的時間和分數,直到穩定的基線是明顯的(表格題的解答成績3~5分/題)。
2.問題解決策略
(1)讀“標題”,這是解答圖表題最為重要的第一步。“標題”是對材料所反映內容的高度概括,是材料的中心,也是回答問題時必答的第一個得分要點。
(2)讀圖表所呈現的“數據”,并對它們進行“縱比”或“橫比”,這是解答圖表題的第二步。正常情況下,圖表所呈現的數據包括不同時期,那么在讀這些數據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分析的是這些不同時期數據材料的縱向比較,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數據是逐步變大了,還是變小了?抑或是以一個特別的時間為界,出現了轉折?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圖表提供的數據不僅僅是以時間為線索的縱向變化,還有同一時期不同地區、國家、或某一區域范圍內平均水平的橫向差別,那么我們在進行數據比較時,不僅要進行縱向比較,還要進行橫向比較。
(3)讀“表注”。“表注”是圖表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特別提醒學生千萬不能漏讀這部分內容。“表注”往往是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是需要進行橫向比較的數據信息,也可能是一些具有特別意義的時間信息。答案組織時,必須點出這一點。
(4)解答圖表題的第四步,是要關注圖表中出現的時間。有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答案中要體現。如1949年、1979年、1993年等。
(5)準確地讀出圖表所反映的表面信息后,還有更重要的一步是能夠準確地把握這些表面信息的內在聯系,從現象深入到本質,挖掘問題的實質,落到“解決問題”這一實處。
3.策略獲得與運用練習
策略獲得訓練進行了3課時(每課時45分鐘)。訓練中使用的步驟包括:(1)分析現在的學習習慣;(2)提示學生使用策略;(3)學生練習;(4)獲得階段的正確反饋。在練習期間,及時的正確反饋被提供。如果學生在2個或者3個測試中,保持8分或者更好成績,練習階段結束。如果低于8分,練習階段恢復。
4.評價
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測試收集因變量,數據包括每個測試正確的數目,成績提高的標準是在至少連續3次測試中都不低于8分,這樣的成績維持才表明目標策略訓練的可接受性。為了考查更大的維持水平,一個月以后重新測試,直到結果較為穩定。
平時教學中,經常嘗試運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解題訓練,能較好地解決學生圖表題的丟分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