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一門美的藝術,語文學習更是追求美的過程。柏拉圖認為協調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語文課堂教學里,應創設和諧的美的環境,讓學生在和諧的、寬松的、美不勝收的課堂里遨游,欣賞學習語文的美。
一、師生關系的和諧美——平等對話
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將師生關系“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沖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應“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嚴”,應“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樣普通的本色”(馬斯洛語),讓師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里一起學習,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更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的技巧,乃至求新、求異的思維。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師生可以一起談觀點,論認識,說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歡,同離合。在平和的氣氛中,師生一起學習、發現和探求,才會有創造。
二、學習方式的和諧美——合作共享
合作學習作為一個新型的學習方式,在形式上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它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在《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中,我更多的是讓學生分組在課前搜集相關詩人的生平、經歷、后人的鑒賞作品,在課上分組解讀詩人的作品,寫出自己的鑒賞文章,再交流提高。
三、教學過程的和諧美——行云流水
語文教學過程的流暢,講究的是能否從整體出發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能否用一條主線將教學內容串起來,能否在步驟過渡間用精妙的語言把它連接起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有宏觀的把握,也有微觀的藝術。在教學時,我總是先讓學生總覽課文,感知文章主要內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跟教材的距離縮短。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決的問題,老師根據教材內容,篩選有價值的、全班學生必須掌握、解決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再次細讀課文,甚至多次品讀課文,使學生跟課文的距離縮短到最小,讓學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書,書中有我,達到合一的境界。在讀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識,感悟情感,品味語言,增強語感,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呈線型,而這條線就是學生的讀、問、思、悟、解。
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比較多、跳躍性比較大的時候,就應精心編排問題的順序,并在問題的過渡上花心思。
四、學習內容的和諧美——豐富有效
語文教材內容賦予文學、人生、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豐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內容的豐富性,還沒有達到盡善盡美,還有許多尚待完善的地方,這也留給老師許多發展的空間。在講學《史記選讀》,我常先讓同學們在預習時找一找相關的歷史小資料以便了解各課的歷史背景。在項羽和劉邦的爭霸中,我們通過兩位的本紀的比較,來個“我心中的英雄”辯論,看著學生據理力爭,旁征博引,我享受著那份豐富而充實的欣慰。語文課堂教學,許多老師還停留在對教材的傳授、分析上,而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還沒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許多老師以為完成了對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是對教學的片面理解。我以為教學內容的豐富,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養成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語文能力。為此,在課堂教學里,應重視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量,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以期達到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諧境界。
1.豐富的教學內容,可以鍛煉學生的遷移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D.P.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知結構是明晰的、穩定的和適當地組織起來的,那么就會產生正確的和毫不含糊的意義,并有助于保持這些意義的分離強度或可利用性。反之,如果認知結構是不穩定的、不清晰的、雜亂無章的或者混亂地組織起來的,那么它便易于阻礙有意義的學習和保持。”我們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要根據認知規律,使后學習對象與前學習對象保持信息的聯系,保持結構的一致。這樣就讓學生把習得的內容應用于類似的新的學習情景中去,即由課內到課外,促使學生對學得的知識能力重組和擴大,培養學生分析、判斷、類推的能力。
2.平等、合作、流暢、豐富,是語文課堂教學和諧美的主旋律
我們不可能每堂課都做好,但是,如果我們不僅把它們看作是一種教育理念,還當作是一種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間。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上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