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新課程的理念出發,分析了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作業的現狀,探討了化學作業改革的基本策略,旨在加強作業設計的典型性、針對性、開放性以及探究性,提高作業設計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高中化學 作業改革 基本策略
學生作業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教師教學目標達成度的有效方法。目前,高中化學作業布置中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課內輕課外、重書面輕實驗的傾向。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因此,認真分析學生作業的現狀,探討高中化學作業改革的策略,顯得至關重要。
一、學生作業的現狀
盡管學生在同一個班級學習,但是他們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主要表現在:身心特點的差異。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有的精力充沛,樂觀向上,有的信心不足,精力不集中;學習基礎的差異。化學學科知識前后聯系緊密,基礎沒打好,在接受新知識時,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學習能力的差異。化學學科的學習包括多項能力,觀察、分析推理、動手操作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這些能力都不盡相同,甚至少數學生雖然成績尚可,但是,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興趣愛好的差異。學生們總有不同的喜好,或喜歡那個老師的教學方法,或喜歡那部分知識的學習,或喜歡那種學習方法;生活經驗的差異。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學生,其社會生活經驗不盡相同,例如:對于過氧乙酸,來自醫生家庭的學生往往能答出這是一種能夠消毒殺菌的物質,而來自工人家庭的學生則對一些工業常見的名詞以及一些環保知識更了解。所以,在設計化學作業時,應該盡可能針對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找到適合學生作業設計評價的最佳組合,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改革的基本策略
1.作業設計的典型性
化學學科知識的建立離不開實驗,但大多數知識的學習和考查離不開習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題目要有典型性,讓學生學會舉一而反三。例如:lmol乙烯和3mol某氣體烴的混合氣體的密度是同條件下氫氣密度的20倍,則此烴是什么?這是一道一題多解的題,而且是《烴》一章中非常典型的習題,也是一些學生認為難掌握的題。筆者讓學生思考、討論、探究,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很快有同學思考出常規的解題方法:先求出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為2g/mol×20=40g/mol。再根據1mol混合氣體中乙烯占lmol/(lmol+3mol),而未知烴占3mol/(lmol+3mol),則有Mr(乙烯)×l/4+Mr(未知烴)×3/4=40g/mol,可求Mr(未知烴)=44g/mol,確定該未知烴為丙烷。筆者和同學對這種解法給予了肯定,同時將這道題作為作業,并要求學生寫出其他合適的方法。結果,學生突破了定勢思維的影響,提出了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質量守恒法等多種方法。這樣,學生不僅能“舉一”,而且能“反三”。
2.作業設計的針對性
每一階段的學習都有每一階段的任務和特點。每個學生也有差異。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有針對性,即針對不同的知識體系,設計不同的作業形式。例如,針對基本概念部分,就應當針對學生容易發生概念混淆和遺忘的弱點,而設計溝通聯系,對比異同的題型,使學生形成很好的概念體系。基本理論部分的知識,則應該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任務,使學生能把抽象的理論運用于實踐。更要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的針對性。例如:對于基礎好、動手能力強且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就可以安排一些實驗型的作業;對于性格內向的同學,設計一些分組合作型的作業。這種針對性的設計,使學生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發展。
3.作業設計的開放性
現行的作業往往是計算題居多,題目的答案也是唯一的。這樣雖然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鞏固了當堂的知識,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學生總是服從于權威,不敢有不同意見。如果在作業當中有意識地設置開放性習題,學生則會大膽得多。作業的開放性可表現為條件的模糊性和答案的多種可能性,題目本身沒有提供各種可能的具體線索,需要解題者廣開思路予以揭示。例如:如何在實驗室制取少量KCl溶液?學生可以發揮想象,根據已學過的化學反應類型,答出:化合反應2K+Cl2=2KCl,分解反應2KClO3=2KCl+3O2↑,置換反應2KBr+Cl2=2KCl+Br2,復分解反應KOH+HCl=KCl+H2O等多種答案。這種形式的問題如果能經常出現在學生的作業中,必然會發揮各層次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4.作業設計的探究性
探究是指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先提出對問題的假設,即對問題的一種推測性的論斷和假定性解釋,然后設法收集能夠證實假設的證據,通過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抽象的概括確定問題的答案,從而達到問題目標狀態。例如:研究葡萄糖的結構性質時,不直接給出條件,而是通過燃燒實驗測得,每mol葡萄糖燃燒后產生6mol水和6molCO2。而且相對分子質量為180,則分子式為___?設計必要的實驗探究其可能的結構式。學生則利用已學過的烴的衍生物的相關知識猜測在結構中有一個不飽和鍵和含氧官能團,利用官能團的性質鑒定方法,可以推斷葡萄糖為多羥基醛。探究需要較多的時間,但它能讓學生經歷獲得結論的過程。這不但有利于知識點的掌握,也有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
5.作業設計的生活性
現行教學大綱和化學課程標準都明確提出了“使化學貼近學生生活、聯系社會實際”的要求。家庭、學校、社會都有學生感興趣的化學問題:如家庭中各種各樣的日化產品,食品中的添加劑,室內裝修使用的化學材料等等。教師應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學,當然也包括用于作業中。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建立家庭微型實驗室,使用可樂瓶、易拉罐、飲料吸管、膠帶紙等生活中的常見物品來做化學實驗器材,廚房中的調料來做化學試劑。例如:廢舊電池的回收,生活垃圾的處理,汽車尾氣的成分研究及危害調查,化工廠農藥廠的工業三廢處理等。把這些發生在學生周圍與學生的生活相關的事物引入化學作業,就會增加學生對化學課的親切感。還可開展一些跨學科的研究活動,鼓勵學生把化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結合起來,研究周圍的生活和社會現象。例如:對熱電廠進行訪問,學生可從煤燃燒產生的熱量入手,運用物理知識估算能量轉化、發電和配電設備;對鍋爐水進行處理可以運用化學知識……從而,在研究中提高學生對科學與經濟、社會互動作用的認識,增強學生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作業改革應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注重于策略的變革。只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作業設計中,加強基礎,發展個性,培養特長,學生就會脫離“題海”,靈活應對千變萬化的化學習題,享受化學學習的無窮樂趣。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出版社,2006.
[2]鐘啟泉.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袁振國.美國中小學生家庭作業歷史演變及啟示.沈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