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情感投入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教學中去,從側面間接地刺激學生的潛意識,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學生的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情感投入,通過轉變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激發學生的心理潛力,減輕學生課堂上的心理負擔,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使教學交往得以優化,最終實現整個教育目標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養。交往總是通過一定的媒介來實現的,教學交往是人的交往,其中介特別體現在語言和非語言的媒介作用中。教學交往過程中,教師的知識、能力、語言、活動等都凝結著其獨特的本質力量,它決定著師生交往的內容和形式,進而影響交往活動的質量。因此,教師對兒童的關注,必須落實到自身對兒童交往態度的改進、交往方式的轉變、交往藝術的修煉上。教學中,教師以自己豐富的情感語言、充滿激情的體態語言、無私愛生的心理情感對學生進行或隱或現的刺激,從而導致學生的行為、觀念進行著適應和調整,積極參與教學交往。
一、情感語言渲染情感氛圍
對話是交往在教學中的重要表現形式,對教師而言,上課是交往,而不單純是勞作;是藝術創造,而不僅是傳授;是生活活動和自我實現的方式,而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是探索真理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展示結論。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學交往的過程就是師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對話的過程。教師的精神之愛要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在這里,情感和情緒能自發地表現出來,在這里,孩子們能接近“被充分理解和接受”的狀態。我們要善于開掘學生的潛能,相信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在適當的攙扶和“點化”后,幫助他們和教師一起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傾聽,用自己的心靈感悟,用自己的頭腦思索。
課堂上,師生展開廣泛的討論和交流,甚至讓孩子上臺講課演說,爭辯交鋒。不去束縛無忌的童言,不在技巧上做過多的指點,而是讓孩子們想說就說、想寫就寫,放開地想、放開地議。和孩子們一起以大千世界為觀察對象,經過心靈的體驗、感悟、升華,從而發現并獨創精神產品,以實現教學互動、師生共同的生命參與和人生經驗的共享。教學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人際間的心理互動,如模仿、暗示、感染以及從眾等。教師的教學語言,對教學情境的渲染起著重要的作用。
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或幽默風趣或抑揚頓挫的語言,展示語言的韻律、流動之美:用清晰的解述來講解概念,用雄辯的論述來闡明立論,用生動的描述來描繪現象舉例說明,用富有表情的誦讀來朗讀課文,用機智的問答來啟發學生……生動的飽含情感的教學語言既能傳情達意、感染學生,又能幫助理解、引發興趣,從注意的角度看,還會由于變化的刺激提高學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減少聽課疲勞,使學生自然沉浸在教師所營造的氛圍之中。學生的情感處于激情亢奮之中,所授知識易于掌握。假若學生的情感逐漸低落,影響聽課效果時,教師設計特色的情感氛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把握時機,激勵情感,讓學生的情感火花迸發出來,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則正面激勵,適當旁征博引,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情感。再則采用反面激勵,以陪襯、競爭、爭辯、挑戰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這樣既讓學生處于對手競爭之中,又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但是要注意的是,語言情感要隨學術性質、教學內容、形式而異,同時也要注意語言情感要表露自然,切忌故意做作。
二、情感體態塑造情感形象
課堂中的教師在學生的眾目睽睽之下,舉手投足、體態眼神都會給學生以示范,并服務于既定教學任務的完成,這就是常說的體態語言情感。課堂上,教師用最簡單的體態情感,塑造情感化的形象,勝似千言萬語的說教,易于學生接受、領悟,并能活躍課堂氣氛。據科學家研究,人的眉毛有四十多種變化形態,眼皮的開合也有二三十種之多,加上眼球的轉動等,眼睛所發出的體態情感可謂復雜多樣。記得有一位詩人曾經說過:“你眼睛里,心靈的太陽光輝燦爛。”是的,教師一次親切的注視,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鼓勵的眼神……都會強烈地影響到學生們的內心世界,在他們的心中激起幸福的漣漪。正是通過教師豐富多彩的眼神,學生可以窺見教師的內心,從而引起相應的心理效應,產生或親近或疏遠、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緒體驗,進而形成這樣那樣的師生關系,導致或優或劣的教學效果。
此外,教師的面部表情也十分重要,教師課堂教學表情溫和、親切、平易時,師生間的角色差異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就會減少。這樣不僅打開了師生間的感情通道,學生的思維之門也為之敞開,接受有用信息的靈敏度會大大提高。反之,如果教師的面孔冷漠,“老陰不晴”,則會使學生產生懼怕心理,從而妨礙師生間的感情交流,阻塞學生的思維之門,給學生的心理和學習帶來不良影響。
這意味著我們應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彎下腰來與孩子對話(包括身體彎腰與心理彎腰)。我們應更多地分擔孩子的憂愁,盡管有的事情從我們大人的角度上來看可能是小事,雞毛蒜皮的事。不僅要理解孩子們的愛好和厭惡,而且要深入了解孩子們的思想感情,理解他們一舉一動之中那些非常精細的、有時是隱蔽的、乍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動機和原因。但更加重要的是不僅要理解、要重視,而且還要發展、加深這些感情,把這些感情提高到孩子對于善與惡不能不作出反應的那種程度,在師生互動中實現多種視界的對話、溝通、匯聚、融合,克服自身認識的偏見,產生新的視界,使自己對學生的認識不斷開辟新的可能性,以促進師生間達到平等對話,合作共享的境地。
三、情感心理激發情感理智
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是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澆灌。面對燦爛的生命笑不起來的人應當立刻離開教師隊伍。當然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頭,教育更要觸及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種上幸福自信的“莊稼”,從而排擠掉那些自卑、失敗的雜草。心理情感的投入即是把學生看成是與教師在課堂上地位同等的一種情感投入,從而減輕學生課程上、學習方法上、提問回答上、作業上的心理壓力,使他們處于主體地位,堅信自己能行,輕松愉快地完成聽課、答題、作業的任務,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課堂上學生聽課的心理狀態是聽課效果的先決條件。輕松自如,思維穩定則佳,反之則差。針對那些心理壓抑、情緒緊張的學生,或提問,或板書,或朗讀都應關心鼓勵,而不可諷刺、挖苦,更不可呵斥、變相體罰,使其喪失學習信心。當然,心理情感的投入,不是過分放縱、遷就,該嚴則嚴,需松則松,心理關懷,恰到好處。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隨情適境地投入相應的情感,并使這種情感與學生的心理需要相一致,學生就會顯現出滿意、興奮、情緒高漲等心理狀態。這時,他們對課程和教學內容就會表現出肯定的、喜愛的情感,從而使教學產生“相看兩不厭”的效應,甚至達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所以,教師應重視師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注重情感投入,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促成師生情感交融,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一個好的發問遠遠勝過一百個回答。教學交往中,教師創設良好的情境,在和諧輕松的氛圍中,師生展開思與思的碰撞,沉浸于心與心的接納。有了質疑批判的膽量,就有了異想天開的創意,有了標新立異的觀點……可以說,你給孩子多大膽,孩子就有多大“產”。學習所獲得知識的過程,更是追求真實,探求真知,獻身真理的過程。相信柏拉圖的那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會成為他們終身受益的金鑰匙。也只有在不斷追求、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學生的生命才能完滿、充盈地展開,做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也只有這個過程才能讓學生真正把握人生、創造人生,達到全面發展的境界。
作者單位:南京市鳳凰花園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