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恰當使用圖形計算器(Graphing Calculator,簡稱GC),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宏觀上,GC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微觀上,GC便于構建概念形成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幫助學生揭示問題的本質,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GC 認知 表征 思維方式
2008年6月,教育部數學與復雜系統重點實驗室(北京師范大學)開展了“手持技術與中學數學新課程整合”的課題研究,有48所學校參加第一批實驗;2009年9月,“MCL條件下中學數學教學方式變革的研究”被批準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Mobile Calculating Laboratory,簡稱MCL)。在一年多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疑問:圖形計算器(Graphing Calculator,簡稱GC)對解數學題有何幫助?對高考有用嗎?產生這些疑問的原因主要有:在許多情形下,信息技術只是一種展示教學內容的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并無本質區別;同時,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教育信息化沒能導致中小學各科教學質量的提升(更不用說大幅度的提升)。那么,GC對學生數學思維能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探討GC的認知功能。
一、宏觀視角:GC獨特的認知價值
GC獨特的優勢是便攜和低價位,能實現學生人人擁有并隨時隨地運用,其認知意義不言而喻,張景中院士稱之為“深入數學學科的信息技術”。在基于GC的學習平臺上,學生通過自主操作和探索,親歷知識重構的歷程,有利于他們發現數學的結論和理解數學的本質,形成更具個性的知識結構與學習能力;同時,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得到充分體現,較好地體現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強調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等教育理念。
二、案例分析:微觀視角下GC的認知功能
1.構建概念形成的情境
現代數學觀把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作為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探究,初步了解數學概念和結論的產生過程,體驗數學研究的過程和創造的激情。傳統的數學教學對知識的形成過程重視不夠。例如橢圓的離心率,許多學生能夠準確地敘述其定義,也能熟練地運用離心率公式解題,但并不理解它是橢圓扁平程度的一種量度。雖然離心率是一個幾何概念,但調查表明,學生對它的表征通常是它的代數意義:比值,至于離心率怎樣改變橢圓的形狀、為什么要建立這么一個概念,學生的認識并不深刻。
我們可以設想,在傳統教學條件下,要讓學生感知離心率概念的形成過程,不外乎有以下3種途徑:
(1)向學生提供一組橢圓圖形,給出對應的離心率,學生由此體會橢圓的扁平程度與離心率的關系。
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我們不便提供足夠數量的圖形,另一方面,即使提供了,學生也是被動接受了靜態信息,未必能獲得真切感受。事實上無論是教材還是教師都沒這樣做過。
(2)讓學生用描點法作一組圖形。這顯然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