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為什么要重視對新教材的處理和創造性地使用,首先必須來研究新教材的特點,其次從七個方面學習怎樣處理和創造性使用新教材。
關鍵詞:創新性 新教材 研究
教材作為知識、情感、情趣的載體,是教學的主要課程資源。它的處理和優化至關重要。新教材給教師帶來了新情況。那么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呢?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什么是教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得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教學的主要媒體。教科書是教材的重要部分,但不是教材的全部。那么為什么要重視對新教材的處理和創造性地使用呢?
首先是優化教學內容的需要,目前在課改過程中存在著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只注意教學形式的花樣翻新,而教學內容卻不見精彩和深度,有很多課上得不好,原因不在于方法和技巧,而是缺少能吸引和啟發學生的內容。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活躍,但收效甚微。那么教學上,好的教學效果=好的教材內容+好的呈現形式+好的方法,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含金量呢?我個人認為老師認真鉆研教材,處理好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是基本途徑。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材的實施中靈活使用教材。我們知道,教材內容并不等于教學內容,老師要想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就必須對教材進行一番增刪、取舍、重組、包裝的藝術加工和處理。
為了正確理解新教材,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我們必須首先來研究新教材的特點,新教材有哪幾個顯著特點呢?
一、新教材的特點
1.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舊教材的通病是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脫節,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脫離,而新教材無論哪一個學科,都在這方面有了根本的改變。新教材的這種巨大變革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大的現實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增強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2.學與導結合——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打破舊教材由教師“講”的模式,新教材倡導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在各種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突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教材不僅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的“書本”。新教材的編寫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還注重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和方法,努力改變過去那種強調學生在學習時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做法。
3.繼承與創新結合——注重反映社會發展和最新科技成果
新教材吸取了新的科技成果和反映了最新的社會發展狀況。強調課程設計思想,加強了課程與社會發展聯系和新科技成果的聯系。在內容上做了較大改變,推陳出新,富有時代感。
4.文本教材與開發課程資源結合——注重給教師留有創造空間
新教材為教師留有一片廣闊的創造空間。不再強調教材的精確性、權威性和學術性。而強調它是一種材料和資源,這就為老師主動性、創造性地充分挖掘和運用教材,創造情況、體驗課程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5.科學內容與活潑形式結合——注重教材生動通俗情趣化
新版教科書打破舊教材那種板起面孔說理的模式,注重內容的新穎獨特,引人入勝,壓縮教材容量,減少知識點,降點難度。取消不必要的記憶內容。編排形式生動活潑,圖文并茂,文字優美,通俗易懂的內容。
6.學科獨立與學科滲透結合——注重學科間整合
新教材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加強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進一步促進了課程綜合化的發展,總之,新課標、新教材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會得到不斷完善和提高。
二、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
上面,我們已經說明了新教材有許多特點和優點,那么是不是教師只要把教材讀懂鉆透,就可以在課堂上按照自己預先搞好的教學設計“照本宣科”呢?顯然不能。那么,怎樣處理和創造性使用新教材呢?其方法可能有很多。
1.簡約——化難為易,以簡馭繁
所謂簡約就是教師對教材進行挖掘、梳理、濃縮。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化簡為易,以簡馭繁。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獲得較大的學習效益。
2.擴充——多向思維,開拓思路
擴充就是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增加,從而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3.調整——回歸生活,與時俱進
調整包括內容的調整、順序的調整、形式的調整等等。調整無論是哪家版本的教材,由于受地域和學生實際的限制,以及文本教材本身的局限,教師使用教材上不可能完全通用,這就得根據需要做必要的調整。
4.探究——以疑促思,體驗感悟
本次課堂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轉變傳統教學中“以教代學”的教學方式,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在處理教材時,首先需要考慮教材的自主、合作、探究性。也就是說教材經過教師處理后,呈現在課堂上教材,就應具有探究性。
5.整合——學科滲透、知識整合
傳統課程過于強調學科獨立,即本門學科,科目過多缺乏整合。要克服這些弊端,教師處理教材時,應以本學科的知識為主,盡可能去吸引各學科的知識素材和背景,體現教材的整合。
6.活化——化靜為動,學做合一
處理教材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活化教材,設法將靜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學內容活起來、動起來。從而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那么怎樣去活化教材呢?(1)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有很多方法,如:對話呈現、圖片呈現、錄像呈現。(2)改變學習方式。要想活化教學內容,另一個做法就是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7.拓展——擴展課外、延伸社會
成功的教學不僅滿足于學習掌握課內的知識,更主要是通過課內的學習而能引發學生更多的課外思考,延伸到社會,延伸到現實生活,讓學生去實踐和創造。
總之,按照新課程理念,各學科都存在如何將課本和課堂上的學習向社會,向實踐延伸的學習,這也是教師處理教材的一項重要的任務。
作者單位:①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逸夫小學;②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大廟寄宿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