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
一、導入“設境置懸”,激發閱讀興趣,“走近”文本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生動的“開課”,能創設美妙的情境,設置引人入勝的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能使學生主體有種迫不及待的閱讀欲望,較快地進入角色,“走近”文本。
1.在配樂朗讀中“走近”文本
動聽的音樂,美妙的聲音能營造良好的氛圍,再現真實情境,引領學生較快地進入角色。《二泉映月》委婉連綿,抑揚頓挫,催人奮進。課文再現了盲人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知道了這首音樂的創作背景,沉浸在樂曲旋律中的學生帶著一種感動,一份投入,很快地進入了角色。
2.在夸張板畫中“走近”文本
形象的夸張板畫配上恰當、合適的懸念設置,不僅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直覺,而且能激發探究閱讀的欲望。《狼和小羊》一文,開課以狼和小羊形象、直觀、夸張的兩幅板畫的出示,很快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接著,學生在老師的“兇惡的狼和溫和的羊之間會發生什么事情”的問題中“急不可耐”地“走近”了文本世界——初讀。
3.在影像資料中,“走近”文本
有些課文,因為學生知識基礎,生活閱歷所限,要讓學生很快地進入角色,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如果借助影像資料,這一困難便會迎刃而解。《海天驕子》一課導入時,教者播放《新聞聯播》“海天驕子——柏耀平”影像資料片段,學生很快建立了相關軍事知識儲備。
二、精讀“以讀攻讀”,讀中感悟,讀中建構
閱讀時,學生在多向、多元的對話中建構知識,形成語文素養。而閱讀教學中的這種對話,它的基礎和核心只能是讀,只能是學生自己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感悟,讀中建構。
1.讀而誦,在讀誦中培養語感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古詩教學應重視朗讀。“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村晚》),詩句意境優美,充滿童趣。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多形式的朗讀中增加古詩文積淀,感悟古詩的音樂美、韻律美、意境美。
2.讀、做交替,在讀做中加深理解
朗讀的同時借助身體語言,輔助適當的動作,在做中體驗,在讀中加深理解,這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狐假虎威》一文中的“竄”“撲”“跟”“帶”“扯”等體現老虎兇狠,狐貍狡猾的詞,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做一做,利用形象直觀的動作來體會,而后再引導他們讀一讀。這樣在讀與做的互補交替中,豐富體驗,加深理解。
3.讀而思,在“對話”中增加積淀
閱讀課堂不僅要書聲瑯瑯,更要靜思默想。不僅要讀更要“閱”,用眼看,用心想,全身心地融入文本世界,理解、揣摩。《二泉映月》語言優美、含蓄、雋永,真摯感人。精讀時我引導學生帶著“他在二泉邊聽到什么?想到什么?”問題靜心默讀,用心與文本對話。
三、“結課”耐人尋味,“曲終”而情未了
所謂“結課”,是指一節課的結尾。“結課”是否“出彩”、恰當,也是一門藝術。閱讀課堂應重視課的結尾藝術,好的結尾往往是“言雖盡而意無窮”,“曲終”而“情未了”。
1.評頭論足,升華認識,深化主旨
課的結尾,引導學生從文中走出來,評評文中的任務,談談讀后的感受,能升華認識,深化主旨。《狐假虎威》一文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結課時引導學生評評狐貍和老虎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從課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這樣“結課”環節中設置的問題,緊扣文本,在老師的引導下,實現了學生思維火花與文本整體的撞擊和融合,使學生的思維向著全面、深刻的方向發展。在“跳出文本”的同時,提高了認識。
2.延伸課外,開闊視野,豐富閱讀
從課內走向課外,強化課內外結合,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建立開放的語文學習新體系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望月》一課,文中出現多句描寫月亮的語句。結課時,我讓學生一方面查閱古詩補全文中出現的詩的前兩句或后兩句,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去有意識地分類積累所學的有關山的、水的、季節的詩,豐富古詩的“內存”。
3.循文練筆,在續寫中提高寫作能力
葉圣陶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不是終點。《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狐假虎威》兩文結課,我留下一個回味性的假設——“如果小駱駝與小紅馬再次相遇”“狐貍和老虎再次碰到”,又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同學們想象一下,課后續編一個故事。這種循文練筆的實踐,充分利用了“課例”,實現了課內與課外的完美結合,提高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體自我建構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讓我們創設良好的導入情境,正確地引導學生更多的閱讀實踐,以讀為本,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語言系統,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胥浦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