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想象生活,處處洋溢著生活的芳香。
一、觀察生活,讓學生作文有素材
學生生活是五彩繽紛的,然而很多學生生活在其中卻“身在寶中不知寶”,對生活中的人、事、物不加留意。《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可見,觀察對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來源。
生活中有許多有意義的值得觀察的事物。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進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春天可體驗溫暖的陽光,夏天可觀察雷云雨電,秋天可嗅丹桂飄香,冬天可望日出日落……觀察大自然的樹木花草、蟲魚鳥獸、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
教師還要讓學生走進社會,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如家鄉的建設和變化,街市的熱鬧和繁華,家庭設施的添置,班級動態的剪影,做到每事必問,每問必得。
因此,學生要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自然,走進生活,到廣闊的自然園林中去折枝采葉,在遼闊的知識海洋中拾珠吸露,從“真”處看,從“細”處看,從“深”處看,從“另”處看,從“無”處看,持之以恒,日積月累,一枝一葉就會變成繁茂的園林,一點一滴就會變成浩瀚的海洋。
二、體驗生活,讓學生作文說真話
學生雖觀察了許多,可提起筆來還是唉聲嘆氣,覺得沒什么可寫,怎樣才能輕易下筆呢?這就要體驗生活。體驗生活,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要讓學生多做、多玩。多做,如幫助父母做家務,如洗衣做飯、插秧養花、飼養家畜等;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如掃馬路、揀垃圾等;做小試驗,搞小制作,充分利用試驗制作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來寫作文;采訪調查,讓學生就當前的熱點問題或新聞人物做調查研究,然后寫通訊或調查報告;旅游參觀,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名勝古跡參觀旅游,在親自感受和體驗后寫文章。多玩,如彈奏樂器、唱歌跳舞、體育鍛煉、踏青野炊、爬山趕海等。讓學生在做中、在玩中獲得真切的生活體驗,書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總之,教師要有目的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做、玩、學、思、悟,在心情愉悅的做與玩中獲得欣慰,感悟生活的妙趣盎然,獲得寫作的素材。
三、感悟生活,讓學生作文有見地
感悟是寫作的靈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生活的感悟也是千差萬別的。教會感悟生活,是教師對學生最好的寫作指導;學會感悟生活,是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根本所在。著名作家劉心武說:“倘若僅僅是生活,而不對生活進行深刻的思考,從而形成對生活的某一方面獨到的、深刻的見解,那么,寫出的作品當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學生不僅要品味生活,而且要學會感受人性的美丑,思考生活的真諦,養成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見解的好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思維角度、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從而得到對生活的不同見解。如從勞動中去領悟“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從爬山趕海中體味艱苦,感受堅強;從競選班干部中品味失敗,學會戰勝脆弱……在活動中感受、品味、思考人生的酸甜苦辣,有感而發,會有真情流露。
四、表達生活,讓學生作文吐真情
學生雖積累了很多素材,但寫作時也不能活學活用,這關鍵是學生沒有激活所積累的材料,不能很好地表達生活。葉老在《論寫作教學》中指出“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同學說話,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怎樣才能使死的素材煥發出生機呢?
1.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和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綜合等方法,一般按照類別分為語言摘抄、材料概括理論要點等,每個類別又可分若干小類,如“人生品德”方面就可分寬容、良知、責任、感情、敬業等方面。
2.教師要善于及時捕捉或創設情景,讓他們真情表白。捕捉學生有感而發的場景,記錄閃爍的思想火花,抓住稍縱即逝的怪問題、小注意、奇想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如一個盛夏下午第一節課,突然狂風乍起,烏云密布,天地昏暗,伴隨著隆隆的雷聲,豆大的雨點從天而降,一會兒窗外成了一個混沌的世界。學生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外,好奇、驚訝、害怕、激動、興奮,表情各異,這不是最佳的時機嗎?于是我和學生一起仔細觀察景物的變化,聆聽大自然的交響樂,學生嘰嘰喳喳,拍手叫好,交頭接耳。雨過后,即興口頭作文。學生情動而辭發,出口成章,語言流暢,具有鮮明的個性,真是“吾意所欲言,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絕。”
生活本是五色草,生活本是七彩花,只要用心去觀察、品味、思考,處處有可寫之物,物物能生發妙文。因此,作文教學應當以生活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引導學生走近生活,思考生活,享受生活,創造生活。
作者單位:河北省懷安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