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探究意識,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而不僅僅只是被動地接受。要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應注重從教材中挖掘探究資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探究品質,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再創造,對文本產生富有“個性化”文本意義的理解。
一、拓展外延,激發探究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適時地拓寬語文外延,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如學習了《宇宙里有些什么》等課文后,就可結合課文知識,有計劃地把學生引向課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讓不同類型的學生睜開眼睛、打開耳朵、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激發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探索欲望。讓學生從新穎的知識中樂學上進,中學語文教材中值得挖掘的探究資源是很多的,如魯迅《社戲》中“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反映的是物理學中的物體相對運動的原理等等。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課標語),并以此擬定選題,讓學生在探究中知其所以然,就能實現“課標”所要求的“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同時,在搜集、整理、交換信息的過程中,不僅課文知識的內涵得到挖掘,語文的外延得到拓展,而且也使學生既開闊了視野,又盤活了已有的知識,爆發了潛在的創造才能。
二、授之以漁,教以探究方法
閱讀,要悟出新意,賞得妙處,有創造性地發現,固然需要下一番探尋追究的工夫,還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學生的探究意識煥發了,學生就會有探究的欲望,怎樣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這就需要教授方法。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注意探究字句的內容和為什么這樣遣詞造句。比如閱讀了《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就可設問:“曲徑通幽處”一句中的“曲”字,有的版本寫作“竹”字,你認為哪個好?為什么?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經過一番探究讓學生明白用“曲”的好處。
2.注意探究文章的深刻立意,切實把握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等。比如閱讀《故鄉》一文,既要引導學生理解開篇一段的景物描寫的作用,更要啟發學生透過“老爺”的稱呼、篇末的議論語句,去體會作者期望變革黑暗現實的強烈愿望。
3.注意探究作品表現形式的特點。如閱讀《變色龍》一文,就應在對比方法的運用上引導學生探究——不是兩件事的對比,而是對同一件事的前后態度的對比;不是機械呆板的對比,而是流動變化的對比。這樣,才能讓學生切實領會主人公的奴性,對小說的藝術手法的賞析也才算是到位了。
4.聯系寫作背景探究。如閱讀《“友邦驚詫”論》一文,如不結合時代背景知識,學生就很難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態度等。
5.聯系當前的社會實際探究。如《成功》一文作者說:“天資是由天來決定,機遇是不期而來,我們無能為力。”對此,可啟發學生: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觀點的?教學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文本做點探究,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利于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有的放矢,創設探究契機
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確定探究目標是關鍵。學生的閱讀能力參差不齊,選擇讀物的隨意性較大,教師在教授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方法的同時,還應向學生說明文章體裁不同,探究的側重點也不同,為學生創設探究的契機。說明文與詩歌的側重點不同,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一詩中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描寫荊門外的景物,視野開闊,逼真如畫。杜甫出蜀途中所作《旅夜抒懷》詩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二句也是歷來為人稱道的佳句。教學中就可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把它們放在一起加以比較,探究它們的異同:都寫了大江和原野,境界闊大,氣象雄偉;但李白的詩爽快明朗,杜甫的詩精嚴凝練,風格有區別。
四、相機誘導,張揚探究精神
創新的土壤是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教學過程中,盡量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張揚其探究精神,有利于引發其思維的碰撞,思考的深入,使學習過程轉化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引導學生比較不同作品的相似之處。教師在指導閱讀時,如能相機誘導,啟發學生進行比較,展開探究,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儉以養德》一文時,可將嚴監生、葛朗臺的瀕死表現進行比較,展開探究。還可以就某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做有創意的探究閱讀,讓學生在廣泛占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歸納,啟發學生從發現的問題中選取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多方探究材料。如古代詩詞中吟詠“月亮”“月光”的句子很多,就可以此作為一個專題,讓學生探究:“月亮”“月光”在古代詩詞中通常的意義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比較探究,學生的閱讀熱情怎能不高漲呢!
日常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拓展教材、整合教材,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一定能引導學生欣賞到語文旅途上的人文景觀,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海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