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動單導學”模式,是一種源于激發學生自身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體現了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思想,是新課改背景下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活動單導學”模式 全新的學習模式 主導作用 主體性
“活動單導學”模式,是一種源于激發學生自身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它是用“活動單”作為媒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合作學習,最終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
“活動單導學”模式成了連接老師主導性作用與學生主體性作用的橋梁,是教師通過發揮自身職能激發學生發揮自身潛力的杠桿。本人就對其的認識以及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處理談幾點感受。
一、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在“導”上做足功課
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再好的單子最終是通過學生的活動體現出來的。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教師在設計活動單時,要對教材和對學生有所了解。對教材的認識包括對新課標的細心研讀、了如指掌。能完全吃透教材,正確把握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認識包括對學生已有知識和認識的了解,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其生活的環境的了解。在設計活動單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些差異進行教學預設。
設計活動單的時候要結合教學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對教材內容有所取舍。對于學生能自己通過預習就能掌握的內容不進行活動學習。所設計的活動要能做到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和找準關鍵點。教師在設計時要經常的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預設問題,在說理時語言要科學嚴謹,但是也不能太抽象盡可能地用通俗易理解的語言,減少學生在讀題時難點。
二、教師和學生都要解放思想、突破傳統,變被動為主動
新課程改革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變革人,改變了教師的角色,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的思路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中,沒有一點主動性,長期處于被動狀態,學生的思路越來越窄,學生不再活躍,缺少對學習的熱忱。“活動單導學”模式則要求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自身潛能完成活動單上所設計的活動。活動單中活動類型比較多的能針對不同問題、不同的學生情況開展自主活動、小組合作活動、組內展示、班內交流、相互點評、共同提升等環節。在開始實施階段有一定難度,關鍵要轉變老師和學生對問題的認識,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傳統,尋找方法。
首先,要對教師進行培訓,提出要求,通過校內組內的活動加強、統一認識。其次,要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疏通。課改前的課堂總要求學生上課坐正專心聽,發言之前先舉手,課堂上“規矩”多了,這些現在成了最大的絆腳石。學生一下子難以轉變。為此,要充分利用校本課程中的學生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大膽探索的信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不要被過多的形式規矩所束縛,做到“我想說,我就說”發言不必舉手,想說就站起來說。對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每一個小收獲都要予以肯定并加以鼓勵。對學生的每一個失敗、每一個錯誤要能引導學生進行新的探索,不要氣餒。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活動”貫穿了課前、課堂和課后,是整個“活動單導學”模式的主軸,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總結方法、獲取經驗、得到發展是“活動單導學”模式的最終目標。“活動單導學”模式中的主演是學生,是開展活動的核心。教師應發揮導演的作用,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活動環境、創造友好的活動氛圍。
在組建學習活動小組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不要拉郎配。過去傳統的實驗小組就是這樣組合的。最終,都是些成績好的同學在活動,成績差些的學生根本沒有機會發揮,時間長了,讓那些成績差的同學對學習失去信心,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將一些容易走到一起的同學組合,可以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充分發揮,而且,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加其自信心,更有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
為了避免活動中“一言堂”的出現,在活動前要對小組內學生的任務進行分解,保證每個同學都有事情做,最終的結果需要大家的共同合作得出結論。在明確要求后,引導每個學生分析自身的優點與缺點,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自由確定小組的人選,讓學生進行有前提的自由小組組合。在不斷的實踐中再由他們自己優化組合。這樣學生的課堂學習氛圍始終會是寬松的、愉快的。
四、教師需要和學生加強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友好的學習氛圍
“教師本身對學生來說,也是經驗的一個對象,這個對象是直接的,同樣也是豐富的;是的,在教學的時間中他們之間形成一種交際。”活動單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但是活動的效果如何,能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除了取決于單子的設計,還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默契配合分不開。而教師與學生默契是長期培養出來的,是師生感情的一種體現。在平時教師要多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多找學生聊天,聯絡感情。經常找學生聊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師生之間有話可說了感情自然也就有了。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把每一次談話、每一個活動都當成聯系感情的橋梁。長此以往,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傾聽學生心聲并給予必要的指導時,師生感情也就融洽了,學生也更愿意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的配合老師的要求,課堂變得更加靈通了、活動的效率也就更高了。
每一種模式都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去創新的。不斷地隨著形勢做出調整,甚至改革。最終的目的都是能教育出滿足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簡介:于金勇,男,初中物理教師,揚州市教學能手,在課改實驗區從教12年時間內,積極鉆研課程標準、研究教法、學法。在此基礎上不斷撰寫有關物理教學方面的論文。多篇教學論文在國家、省市級報紙雜志上發表。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山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