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學校專業課的改革必須讓學生從做中獲取知識,從做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本文從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改革入手,以期說明“先做后學”教學模式對學生、教師、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各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先做后學 教學模式 實踐
近年來,隨著職業學校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與深入,職業學校計算機課堂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得到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也不斷得到凸顯,計算機學科的人文性更是不斷得到發揚。通過實踐與思考,筆者認為課改成功的核心策略是“先做后學”模式的應用。下面,筆者將就“先做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情況談幾點感受與思考。
一、“先做后學”是當前職校的期盼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職業崗位呈現出綜合和相融的趨向,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現實。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必須體現崗位(崗位群)所需要的職業性、定向性和應用性特色。當前職業學校的教學存在如下弊端:
1.理念上陳舊
職業學校的課程結構沿襲了知識本位、學生本位的體系,教學中展示的知識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勞動力市場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定位有很大的差距。
2.內容上偏頗
調查表明,職業學校現行的文化課、專業理論課要求十分具體,而實習實訓教學則顯得較籠統,失去了職業學校應有的教學與實訓的有機結合。
3.方式上呆板
大多職業學校依據傳統的課程結構教學,限制了學生接受、探索、模仿、總結、想象、創造、創新等豐富多樣的適合個人特長的選擇,影響了學生的終身發展。
二、“先做后學”的理論依據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學”的教育思想,要求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獲得主觀經驗。學生從實際活動中學習,學校設立各種活動環境,并提出各種假設,使學生“由做事而學習”。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借鑒杜威“做中學”和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兩種模式之長,提出了“先做后學”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模式既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又重視學生個性和操作技能的發展,并能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到最佳。
三、“先做后學”教學模式的特征
“先做后學”教學模式是在老師主導作用下,有目的地對教學目標創設一定的實習環境,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解決學生在實踐中未懂得的問題。其操作程序主要分為:創設情境→實踐探索→發現問題→概括疏導→鞏固應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先做后學”教學模式分為四個步驟七個階段:
步驟一:準備
階段1——總體規劃。由教務處、專業教研組和專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技能實習教學的承載能力對本學科進行總體規劃。
階段2——創設情境。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實施。
步驟二:“先做”
階段3——實踐探索。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要求以及技能實習方法和注意點進行實踐活動。
階段4——發現問題。這是師生雙向交流的結果,在學生技能實習時,教師巡回檢查和指導,隨時發現學生在實踐中的問題,并予以提示、啟發。
步驟三:“后學”
階段5——概括疏導。教師在學生動手訓練的基礎上,組織課堂教學,對重點、難點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引導學生對沒有發現或雖發現而未解決的問題提出并幫助其解決,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階段6——鞏固運用。對單元知識或階段性教學內容進行鞏固和運用,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聯系起來,從而將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內在的能力。
步驟四:評價
階段7——綜合評價。在一個技能項目學習結束或學科階段內容結束或學期結束后分析教學結果,對教與學的情況作出評價。
四、“先做后學”實施后的顯性效果
1.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激發
(1)教師上課時所選情境任務的教學注重與現實相結合,成果展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足夠的自信心和自我勝任感。
(2)幫助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在任務實踐過程中,能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體驗了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3)情境任務教學有意識地監控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判斷能力和責任行為,有利于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及對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
2.教師觀念得到更新
通過實施“先做后學”,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由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服務者轉變。
3.教師專業成長得到了提高
通過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要通過有機地查詢,不斷地外出調研,獲取市場所需的信息,這樣才能把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相結合,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尹為國.《技校實行模塊化教學探討》《現代技能開發》.2002.1.
[2]盛蔚,劉建伍.《項目導控型教學與專業能力的培養》《上海社訊》.2006.8.
[3]蔡正紅.《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措施》《職教通訊》.2007.9.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