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當下的中小學作文教學,我們的語文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培養學生作文,但內容空洞、虛情假意的文章時常出現在學生的作文本中。追其原因是學生個體作為寫作主體的迷失和作為教學主體的迷失。多年來,我在初中作文教學中,覺得以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探究。
一、作文個性化教學要擺脫工具性的束縛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是:“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要進行系統的改革。”因此,在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更應該盡快擺脫“工具性”對其的影響,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就在于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培養人是教育的本質所在,是教育的根本職能。新時代的教育不應該再是簡單地為維持一個已存在的社會而培養工具人,而是要為尚未出現的社會培養主體人。當然,教育要為現實社會服務,在某一時期強調教育的某種社會功能是無可非議的,但教育的社會功能的實現,也只能通過培養人這一主體功能來進行,否則,教育為社會服務也是畸形的。而現在,我們的作文教學正是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畸形的現狀: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訓練學生“做文章”,但卻做出了一大批“假話”“大話”“空話”“套話”,文章沒寫好,文風卻搞壞了,這樣的教學就會把人往極其危險的方向引導。為此,要求作文教學盡快擺脫“工具性”對其的影響,讓主體的回歸成為作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二、作文個性化教學要確立自由個性的目標
語言與人格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學亦人學,文品亦人品,作文亦即是人的真實靈魂的投射、真實人格的反映。因此作文個性化教學的首要目標,也是它的終極目標,即培養以“自由個性”為核心的全人格,當然這只是一個抽象的指向性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不是作文教學獨自可以承擔的責任,它是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教育總體目標,作文教學不應該背離這一目標。
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作文教學中應該把這個目標具體化、現實化、專業化,以增強它的可操作性。我國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近幾年推行的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就是以人為核心,以人的全面、主動發展為目的。中小學作文教學應該成為培養人格教育的先行軍,要以培養學生求實、向真、尚美的精神,堅強、勇敢、誠實的品性,以及開拓、創新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為己任。而要實現這一點,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盡可能地排除一切由工具性教育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文教學除了要遵循教育的總目標,還應該遵循本學科的專業教學目標。中小學作文教學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簡要地說,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的能力?!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規定:“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备爬ㄆ饋碚f就是要求文從字順、感情真實、表達方式得當、寫作習慣良好。我們的作文教學應該給學生以廣闊的天地,讓他們從小親近文學,讓有文學天賦的孩子多吃點營養,使他們快樂地寫作。
三、作文個性化教學要遵循差異性的原則
作文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與眾不同的特殊個體。一是特別具有文學天賦和才藝的人。這類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富有情感,更善于覺察到最典型的、本質的而同時又是具體的特殊的事物,更有強烈而鮮明的創造性想象,他們善于把語言和創造想象的形象聯結起來,能用恰當的語言描述事物。這種學生寫的文章一般都語句通順,用詞恰當,能正確真實地反映所敘述或描寫的客觀事物,且有一定的感染力。二是機體缺陷或生活遭遇造成了心理變異的人。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也來自于社會的各個階層,一個學校甚至一個班級就是社會的縮影,而且不光是當下社會的縮影,還預示著未來社會的形態。因此,建立一個公平、公正、民主、和睦的班集體對塑造未來社會的主體人格尤為重要。但是,在每個學校的每個班級里,幾乎都有個別孩子游離于班集體之外。如有些孩子有智障,有些有殘疾,有些父母離異,有些父母是罪犯,有些父母失業,有些父母從事非正當職業。作文教學面對這一類學生最難整齊劃一。如果用“立意深刻、主題鮮明”去要求他們寫作,寫出來的往往都是假話、套話。有一個孩子在寫《我的媽媽》時寫了真話:“我的媽媽對我一點都不好,她只知道搓麻將,或者打扮好了去跳舞,我恨她……”沒想到這篇作文引起了班上同學對他的嘲笑,老師則教育他應該寫媽媽好的一面,比如生病了陪她去看病之類的。這樣的評價無疑是對真實的否定,是對孩子個性的扼殺。
我們在作文個性化教學中,把以上的問題正確處理好了,學生就能放膽抒發自己的真情,寫出發于心、始于情的個性化作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