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指出,情感與人只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客觀規律。認知為情感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理性基礎,認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濃厚;認知越膚淺,情感越膚淺。另一方面,情感對認知活動又具有推動、強化、調節等功能,積極健康的情感對人的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與抑制作用。所謂情感教學即是在充分考慮教學中的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重視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創設給學生以情感體驗,產生學習動機和需要,激起他們對知識的強烈需求,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課堂教學環境,以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
一、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要激發情感
導入新課要生動有趣,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熱情。新課的導入方法很多,有趣味性導入、情境性導入、沖突性導入、直觀式導入、設問和問題式導入等等。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學習《背影》這篇文章,可以利用錄音機播放關于“父親辛勤勞動掙錢供子女上學”的生動故事,激發學生求知情感來進行導入,也可以用多媒體功能,播放一個電影片斷,如播放電影《背起父親上學》片斷,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想知道《背影》中的父親是怎樣的形象的求知欲,即對父親應有怎樣的情感。
二、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維持、鞏固和發展在導入新課階段激發出來的情感
1.教師要精心組織好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獲得展示的機會和成功的滿足
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說:“積極的情感是由于積極的探究活動而產生的。”因此,教師要善于提供活動的材料和條件,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掌握知識的自豪。如在八年級語文教學中,在學習《背影》這篇課文時,語文教師先提供一些材料和要求:例如,提供“關于父母干活掙錢不易的故事”這樣一個材料,并提出:“我們身邊的父親是什么形象?”這一問題。要求是:從外貌特征、內在氣質、為人處世態度等等這幾方面回答。還可以提供一些關于描述父親形象的范例等材料,讓多個同學進行表述自己父親形象的探究活動,從而去探究并獲得描述父親形象的知識,進而通過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掌握知識的自豪。
2.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實際意義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由潛伏狀態轉變為活動狀態,讓學生對問題感興趣的同時發現問題,進而激起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和激憤情緒
如在《背影》的教學中,教師可能提出:你看了課本95頁的那一幅圖,有什么感想?(注:八年級語文課本上有一幅關于父親爬柵欄買橘子的簡圖)這個問題,很有啟發性和實際意義。學生可能會回答:圖上的父親去給將要離別的兒子買橘子爬柵欄爬得很費勁,實在不易,因此,感覺到天下父母皆不易,從而感悟“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應立志苦讀”,產生不讓父母失望的感想。語文老師還可能提出別的問題,如你讀了課文中“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感觸最深的是什么?等等,類似的很有啟發性和教育意義的問題,既有啟發性,又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此時,學生情景交融,從而維持、鞏固、升華了對父親無比敬佩與愛戴之情以及渴求知識的欲望。
3.組織有效的小組學習和討論,達成共識,產生共鳴
課堂上的小組討論能使學生的思想及時得到交流,符合中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如學習《背影》中,讓學生討論父親的艱辛等為題,就會使學生聯想到現實中自己的父親的不易,加深了父子之情,激發了學習干勁,從而產生共鳴,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注重設計課堂的結束環節,以激起學生更高層次的求知動力和欲望,使情感升華
在課堂教學的結束環節,要善于捕捉時機,激起學生更高層次的求知欲望。如在《背影》的學習過程中,當老師朗讀道:“他(父親)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時才能與他相見……”老師眼含淚花,學生亦眼含淚花。老師抓住這一時機,朗讀富有生色,富有情感,從而在無形中激起了學生刻苦學習的求知欲望,激起將來成為祖國棟梁的干勁,從而亦在無形中深刻鞏固所學的知識,使這堂課得到了升華,達到“課雖終,意還在”的效果。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子喂麻雀。”在語文課教學中,如何從中挖掘潛在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對語文的熱愛與追求,還有待于我們語文教師進一步努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隆化縣郭家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