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數學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教師。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教師應及時認識到未來教育中,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期望,做好角色轉變的準備,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新形勢下的中職數學教學要求。
關鍵詞:新課程 實施 教師角色 轉變
中職數學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數學教師。為使數學課程改革能夠深入下去,使新的中職數學課程標準能夠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的目的,我認為有必要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結合新的中職數學課程標準框架,對中職數學教師的角色做認真的研究。
一、課程標準對中職數學教師角色的期待
1.數學教師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傳統課堂中教師是高高在上的知識的傳授者,他一人從課始到課終將知識不遺漏地傳授給學生,力求做到細致全面,學生則完全處于被動。課堂要變、教學過程要變,其根本在于將師生的關系與角色都要有重新的定位,必須轉變傳統教育“唯師是從”的專制型的師生關系。建立平等、互助、民主、合作的關系。教師要認識到“黑板面前要人人平等”的原則,給學生一個適宜創造的環境,讓他們自由呼吸,自由地發展。師生關系的平等,有力地保障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師的眼中真正有學生,課堂做到了以學生為本的態勢。
2.數學教師應具有創新精神
課程中新內容增設了“數學建模,最優化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超前性和獨創性。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于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等。善于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定的空間,要給學生實踐和思考的空間。要鼓勵學生去思考和練習教師沒有教過的內容。要鼓勵學生超越老師、超越書本、舉一反三。
教師要變“居高臨下”為“平等”,鼓勵學生挑錯。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開闊視野,這樣才能有新思想火花出現。
3.數學教師應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新的中職課程,具備多樣的選擇性,在共同基礎上設置不同的系列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發展的選擇。整個中職數學課程體系,包括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將致力于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向他們提供側重于不同方面的數學學習內容和數學實踐活動。
這就要求中職數學教師有能力勝任不同的課程,既能教基礎課程也能教系列課。教師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啟發者。還要求教師能了解所教學生的個性發展,指導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選擇所學課程。
在課程設置上,過去過分強調課程的工具性,課程要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為社會服務,現在更強調人的發展。教育的本質是提高人的素質,也即個體的發展。強調人的發展與教育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是不矛盾的,只有在個體得到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國民素質提高了,自然有利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的進步。因此,要把為人的發展服務與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統一起來,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
二、中職數學教師應做好角色轉變的準備
1.教師的思想觀念必須更新
(1)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2)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3)教師要認識到:“中職數學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的教學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4)教師要認識到在未來社會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獲取知識本身更重要,獲取信息的方法比獲取信息本身更關鍵。教師給學生的應該是方法庫和工具庫。教學模式應是:知識、素質、創新能力的三維教學模式。
2.教師的知識結構必須更新
數學文化課的開設和綜合課程的開設要求中職數學教師要了解數學在相關專業課中的應用,了解數學史,了解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等。也就是說數學教師不僅要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能夠以新的教育理論來支撐自己的教學工作。
3.教師的心理觀念必須更新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有絕對的權威,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這時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是主演。在現代教育中,學生獲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時學生獲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師快,比教師多。所以這時的教師在學生面前沒有了絕對的權威,這是教師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個事實。
實際上,只有當師生之間互相作用,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才能得以激發和培養,學生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教師是組建者、引導者、解惑者,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是教師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個事實。
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要經常轉變,在學生面前出現的角色是:授業育人的導師、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學生學習的顧問、教育科學的研究者、終身學習者。
三、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1.教師要提高把握新課程的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刪減、增加了一些內容。作為中職數學教師,首先要了解減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對新的教材體系中的新內容和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對知識點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要努力把握。教學時要把握每一處出現時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體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幾次達成的知識做一次性處理,提前拔高。對新內容,應分析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樣教學能體現新教材的意圖,防止范圍、難度失控。對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要求,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切不可因應試是否需要作棄取。對刪去的內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識點是刪去了,但其思想可能還會有所體現。
2.教師要提高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要求教師掌握計算機工具,在教學方面:能提出好的腳本;能使用常見的數學教學軟件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能評價課件的好壞,有能力選擇好的課件,有能力在網絡上獲取教學中所需的信息資料等。在助學方面:教師能夠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驗。例如利用動畫技術演示幾何圖形運動變化規律,三角函數曲線周期的變化規律,探求點的軌跡等。通過實踐探索,使學生體驗數學家的思維過程。教師要能為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3.教師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學生數學知識的差異要求教師要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學法。從學生學習、認識理論的角度去分析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有所進步。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中職數學教師及早認清未來教育中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期望,做好角色轉變的準備,將有利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確保中職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
[3]蘇式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高師課程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9.
[4]范永順,張有德,袁俊華.中職數學教材教法.《中職數學教學引論》.
[5]王紅云.新課堂呼喚新課程[J].中國教育與教學雜志.2004.3(1):124.
作者單位:江陰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