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主要分支之一,在物理學各科學理論的形成與建立過程中,蘊涵著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在物理學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充分體現了科學家們的人文精神。在教學中,應深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得到良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中,美化凈化他們的心靈,塑造學生的人格道德。
一、合理選擇人文教育素材,適當穿插科學發現和發明的歷史及科學家的故事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有著內在的聯系,任何學科教育中,都包含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物理課本中的閱讀材料多數是介紹物理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通過閱讀這些材料,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了解科學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社會的意識。有的材料本身介紹的就是很好的人文知識,如課本中“樂音和音階”這個材料是個利用物理課堂介紹音樂知識的好機會。如果在教學中,當場演奏或播放一段優美的旋律讓學生欣賞,可以增加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親切感,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學中的和諧美。
物理學史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好材料,教材中物理學史的安排存在不足。針對教材中的不足加以改動和充實,可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關于“力和運動的關系”,課本中引用了一段亞里士多德的話“必須有力作用于物體上,物體才會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這是對力和運動的一個錯誤認識。教材上對亞里士多德的介紹幾乎沒有,談到他時都是引用他的一些錯誤觀點。這樣,很容易讓學生造成一種誤解。教學中,針對這種情況,做了如下改動,增加對亞里士多德的公正客觀的介紹:(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倫理學家,被稱為古希臘的百科全書,黑格爾評價他是“歷史上最多才最淵博的科學天才之一,是一個在歷史上無與倫比的人——直到現在還未被認識——”
二、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非智力因素指一個人的學習興趣、動機、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相結合,各盡其能,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
1.循序漸進,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意志
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沒有頑強的學習意志,是學不好的。(1)要嚴格要求學生。在物理教學中,要求學生從最簡單最常用的知識要點入手,分記憶型、理解型、能力型、綜合型加以掌握,加強復習鞏固。當學生出現厭學時,要及時談話教育,并給予學法指導,讓學生穩步提高,培養學生不斷進取的堅強意志。(2)加強實驗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物理實驗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是普遍存在的規律,要引導學生分析,共同探討,這樣,在具體運用知識過程中,鍛煉了學生不斷學習的堅強意志。
2.及時鼓勵學生,讓學生樹立自信心
常言道,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自信是成功的基礎。學生有了自信心,就能積極克服困難,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推廣學生的學習經驗,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如在分析“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這一專題時,有些學生發表見解:這一類型的問題歸類起來分兩類,即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做直線運動和圓周運動。而做圓周運動問題的關鍵在于確定圓心的位置及寫出半徑的物理表達式和數學表達式。兩者大小必然相等。這些觀點確實是經驗之談,能為解答這些具體問題起到橋梁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要作典型推廣,通過推廣,這部分學生更增強了自信心,在以后的學習中自信心會越來越強。面對學生,尋找優點,及時表揚,讓學生加強討論,進行自我評價,都有利于讓學生樹立自信心。
三、充分挖掘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要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物理學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材料,可以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學習磁現象知識時,結合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明對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學習熱機時,介紹我國的系列火箭,可以讓學生充滿民族自豪感。
四、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學物理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學到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受到科學作風和態度的熏陶。通過學習,發展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掌握科學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健全學生的人格,在求真求實的求知過程中確立價值取向。
五、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基礎,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放棄久以習慣的權威地位,以平等的精神來組織教學,師生平等相處,真誠以待,在和諧民主的氣氛中,使學生的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作者單位:江西省興國縣良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