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元說明
本單元在七年級上、下冊新詩教學的基礎上,相對集中地學習新詩,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新詩的興趣和鑒賞能力。
《沁園春·雪》是一首寫景抒懷之作。描寫雄偉壯麗而又妖嬈美好的北國雪景,表達詩人作為革命領袖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心。
《雨說》是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它采用擬人的藝術表現手法,讓“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喃喃細語,傾訴真情,使人感受到“雨”這位愛的使者親切溫柔的形象。
《星星變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蟈蟈與蛐蛐》和《夜》是兩首優美的田園詩。它們都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本單元,要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詩歌的語言是一種凝練、形象的藝術語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體會其中的意蘊和情味。要反復推敲詩句,細致深入地體會其內容,并結合親身體驗和欣賞其他詩歌的經驗,加以聯想和想象,感知詩中的形象,體味詩中的意境,從而深切地感受詩歌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二、教學設想
五步教學,立足單元,各有側重。
初涉詩海賞美景:引導學生讀單元提示,明確本單元的基本內容及閱讀要求。然后緊扣第一句話,學生通讀全詩,了解各詩描繪了哪些自然之美景。
吟讀感知音樂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兩首詩吟讀,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的處理,在此基礎上品味詩歌的韻律,感悟詩歌所蘊涵的感情基調。
想象體味畫面美:許多優美的詩詞都是意味雋永的畫幅。學生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描述心中所想象的畫面,并用練筆的方式轉化為優美的文字
結合背景悟詩情:引導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各詩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當時賦詩的真情實感,領略詩人獨特的藝術境界和藝術風格。
自主研習賞詩歌:通過對以上詩歌方法的學習,學生初步懂得詩歌學習的步驟,然后由教師給學生提供鑒賞的范例(名家的、同學的),他們自行解剖、把握、模仿,這樣研究—分析—模仿—總結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研習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實現了學會鑒賞的過程。這樣習得的能力比教師傳授的更令學生終生難忘,也更“貨真價實”;這樣學會的學習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將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主題,明確學習內容
教材內容:單元教學提示及各詩歌。
設計構想:教學大綱安排單元式教學編排,它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結合體,“集成塊”,因此每單元的導讀小短文無疑是這個集成塊的說明書,我習慣要求學生進行新的單元學習時,都要先了解這篇“微型說明書”。
學生通過第一句話明確:本單元都是以自然美景作為詩歌題材的。于是,我設計“每一首詩描繪了哪些景物?”為總綱性問題,通讀所有詩歌,整體感知本單元內容。
啟發想象:詩歌和其他的文學樣式一樣,取材于生活,通過對自然山水、田園、動物等的細致描繪、議論,來寄寓或抒發作者的情感。學生回顧一下,在我們之前的寫作中,有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并表達自己當時有怎樣的情感。學生紛紛發言,有寫過梅花的,表現它凌霜傲雪、不畏嚴寒的品格;有寫小草的,表現它不畏卑卻、不自輕自賤的傲骨。
(二)指導朗讀,感知詩歌的音樂美
1.教材內容
《雨說》
選材構想:中國當代美學家宗白華認為:“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由此可見,語言美、行為美取決于心靈美。以品德情意結合新詩教學,才能真正體現心靈美與語言美的結合與互動。
鄭愁雨的《雨說》是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在詩中,“雨”被賦予為一位親切溫柔的愛的天使形象。整首詩清新明麗,節奏歡快,融典雅的詞句與活潑的口語于一體,特別適合朗讀。
2.教學重點
借助朗讀了解詩歌的節奏和格律
(1)體會詩歌的節奏美。為了讓學生感受新詩節奏上的美感。老師要學生反復朗讀。首先由學生分析內容,老師要學生從感情、思想及形式、手法兩方面討論。結果學生們都能體會鄭愁雨真摯的感情,也能體味詩中的意象。
(2)指導朗讀。學生反復朗讀新詩,老師提示學生先要注意發音正確、吐字清晰,其次是語調的掌握。最后要求學生加入感情,將感情融入聲音,以聲音感染別人。
3.朗讀設計思路
(1)指名學生朗讀、讀準字音。
(2)自由讀之后,再指名朗讀,學生邊聽邊就語調、語速、語氣、重音、停頓等做標記,感受全詩洋溢著的音樂美。
(3)聽視頻朗讀,在書上根據所聽標記重音、停頓、語調等。師生共同討論后確定各節讀法。如第一節應讀得急切,表達對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節應該讀得輕柔、溫和,表現對雨的關愛;第五節可讀得歡快一點,傳達喜悅之情;第八節應該讀出高昂之氣,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第九節讀出欣慰之情,顯示全詩的主旨。學生兩人一組,自讀自評,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4)配樂朗讀,讀出情感。播放舒伯特的《小夜曲》,請學生伴隨音樂有感情的朗讀全詩,仔細體味詩中的意境。請學生說說詩人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情調。如“輕松、喜悅、蓬勃向上、充滿活力”等。
(三)細味語言,想象詩歌的畫面美
1.教材內容
《沁園春·雪》
選材構想:毛澤東的詩詞向來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加之詩人有深厚的古文學功底,很注意遣詞造句,尤其這首寫景抒懷之作,更是以凝練的語言再現了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的北國雪景,以中肯的言辭總論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是詩歌凝練語言的典范之作。
2.教學重點
品味凝練貼切的詩歌語言,想象詩歌創設的美好畫面,培養鑒賞詩詞的能力。
3.品讀語言的教學思路
(1)語文活動設計:你最喜歡讀哪些句詞?并結合詞句描繪畫面。
(2)交流反饋。學生朗讀詞句,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點評,指導學生揣摩富有表現力的、凝練的語言。
4.賞析詞作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中重讀“千”“萬”,感受雪景的廣闊、意境的開闊、氣魄的宏大。重讀“封”“飄”,“封”凝然安靜,“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帶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一句運用比喻,充滿生機與活力,“欲”和“天公”重讀,讀出精神奮發之感。教師:毛澤東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使他成為一代偉人。正因為詩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著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決定了他的詩詞風格豪邁、不同凡響,中以雄視萬代,輝映千秋。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這三句是虛景,是作者想象雪后晴日當空的景象。
5.活動設計
學生展開想象,用“讀了這句話(),我仿佛看到了()”這樣的句式,把詩人描繪的雪景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體會作者豪邁的情懷。
(四)結合背景,體悟作者的寫作情感
1.教材內容
《星星變奏曲》
2.選材構想
這首詩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詩意的含蓄與朦朧是這種詩歌最明顯的特征。
3.教學重點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揣摩詩歌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4.設計思路
(1)教師介紹詩歌背景。朦朧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1979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他們就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2)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思考圈畫,再現時代背景和表現詩人追求的詩句。示例:“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里凝望/尋找遙遠的安慰”,再現了當時的背景。詩中“誰愿意/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的詩句,表現了當時的現實生活。詩中“誰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抖”的詩句,表現了詩人的追求。
(3)從古詩入手,引出意象的知識點。學生對新詩比較陌生,但他們對古詩是比較熟悉的。我提出問題:古詩有什么特點,如何去讀一首古詩,學生踴躍作答,并提到了“要了解詩中的意象”。我趁機讓學生說說月亮的意象。學生以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達月亮寄托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以李煜“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月如鉤的意象,企圖傳達一種孤清與不圓滿的遺憾意境,緊緊地扣住西樓獨處的人,月如鉤,人獨悴;織就一幅好不凄涼的景色。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找出詩中的意象,分析其特征及象征意義。
(五)自主研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1.教材內容
《蟈蟈與蛐蛐》《夜》
2.選材構想
這兩首詩是兩首田園詩,都是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描寫景致,學生熟知,內容比較淺近,閱讀難度不算太大。
四、設計構想
(1)師生共同小結學習詩歌的方法,給學生一根拐杖。
(2)以小組為單位,自主研究學習。小組明確任務:確立學習目標,設計提問,小組解答,形成文字依據。
(3)全班交流,展示學習所得。
通過各小組的學習展示,及老師的及時指導,學生對《夜》的學習目標,指向讀寫結合,許多同學調動生活的積累,把這首短的田園詩進行了散文式的改寫。現附部分習作:
王克州同學的改寫:漫步于沒有風的夜晚,踩著腳底軟酥酥的松葉。月光一瀉千里,大地披上了一層銀裝,給原本靜謐的夜增添了幾分神秘。沒有夜鶯的歌聲,也沒有長腳雞的歡叫,只有小溪披著一件白紗,唱著歡快的歌兒蜿蜒前行。夜風里,稻香陣陣,和著各種青草味兒的清香。那些可愛的小草兒啊,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在柔情的月光注視下,盡興地接受小溪兒的梳洗。
這些大自然里的精靈,安然地靜守著自己的那一方圣地,青草不知道松樹在頭上注視它,松樹不知道月兒在天空注視它,月兒不知道小溪正做著把它擁抱入懷的美夢呢!忽然,一枚松葉從樹上悠悠飄落,靜靜的水面,一圈漣漪輕漾開來,仿佛美人的一抹淺笑!
卞靈同學的改寫:當黑色成為天空的主打色時,夜,也就真正來臨了!月,悄然出場,成為天空的主角,她揮揮衣袖,于是滿目清輝在天地間彌漫開來。遠處的山,似乎能觸到月姑娘的裙裾,卻因她的冷峻退避三舍,靜穆地立在天穹下。小溪不改她活潑的性格,從山澗輕盈躍下,正準備放聲高歌,卻因月亮、山巒的沉默,也噤聲不語,羞怯地一扭頭,悄悄地躲藏進了林子里。那散落于草叢里的小花兒,調皮地向月姑娘眨著眼睛,它們,難道是風吹落凡塵的星星么?
五、教學總結
本著一課一得的教學原則,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每篇詩歌的教學又各有側重。《沁園春·雪》偏重詞句的賞析,把握詩歌語言的畫面美,《雨說》著重朗讀能力的培養,把握詩歌節奏的音韻美,《星星變奏曲》致力于意象美的挖掘,在了解作詩背景的基礎上體悟詩歌的情感美。
前三篇詩歌的教學是例子,是“舉一”,后面兩首田園詩則是“反三”,用學到的讀詩方法來自主研習,真正做到“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
作者單位:湖北省石首市橫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