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讀是通過內部語言理解材料,避免了逐字逐句的發聲,故默讀的速度大大快于朗讀,默讀的程序較朗讀大大簡化,它通過視覺接受文字符號后直接反射給大腦,可以立即進行譯碼、理解。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適度地“沉默”是不可缺少的,千萬別將“默讀思考”走過場或打入冷宮。
一、片面理解“以讀為本”的內涵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確實,“讀”是閱讀教學永恒的主題,“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但“讀”不僅僅體現為書聲瑯瑯的有聲朗讀,還有同樣重要的靜思默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而且對默讀的年段目標作了具體規定:第一學段(1~2年級)“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3~4年級)“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5~6年級)“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僅僅重視朗讀而忽視默讀,就曲解了“以讀為本”的內涵。閱讀教學追求的是全面而完整的“讀”,并非片面的“讀”。
二、在默讀中,不動筆墨不讀書,深入研讀
古人強調“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手到。”徐特立先生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不懂的詞語、不懂的問題在書上做好記號;在進一步剖析文章內容時,學生應該針對一定的問題,仔細地、逐詞逐句地、前后聯系地默讀課文,通過圈畫批注,來靜心研讀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幾點:(1)仔細閱讀,你明白了什么?這是基礎性的要求。(2)仔細閱讀,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這是體會性的要求。(3)仔細閱讀,你什么地方還不明白,產生了什么疑問?這是批判性、創新性的要求,也就是說,語文課堂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清靜的環境,一個品嘗的境地。
學生在默讀時動動筆,圈圈、劃劃、點點、寫寫,促使學生讀思結合,動腦又動手。通過“圈畫批注”來“潛心會文”。憑教師的分析講解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靠小組合作也不能代替。
三、在默讀中,釋疑解難,思維靈動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的就是要在疑難處多默讀,這樣一遍又一遍的默讀,疑難處往往能迎刃而解。默讀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較、推敲、揣摩,可以根據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頓下來重復看,反復想,從而促進思考,促進理解的深入。例如:我在上《但愿人長久》一課時,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蘇軾埋怨月圓又贊美月亮,他究竟是怎么想的?我讓學生默讀課文,獨自體會蘇軾在什么情況下產生這一矛盾思想的。抓住全文來思考,他為什么寬慰了許多?這說明了什么?
經過思考交流,學生感悟到人有悲歡離合,就像月亮有陰晴圓缺,恰是世之常理,實難十全十美,他的寬慰,正是他與常人不同的可貴之處。“學而不思則罔”,在教學的過程中適度地“靜思默讀”是不可缺少的。當他們遇到重點、難點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地去默讀課文,通過反復默讀,細細品味,引領他們去思考問題,理解、感悟文本。靜心默讀,能錘煉學生的閱讀品質、思維品質,靜靜的閱讀能使學生的思維更趨深刻、更趨嚴謹,那種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消磨掉的是寶貴的生命。有了思維品質的閱讀課堂,才具有厚度與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課堂生活的質量。
四、在默讀中,體會情感,感動心靈
語文是深情的,飽含著作者深厚的感情。“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語”。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領悟,感情只能在靜靜的讀思中去體會。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靜心默讀”,更能讓他們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與作者去“對話”,與作者的心靈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達的感情深深的感動。默讀不只是了解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有什么疑問,它還喚起了學生的獨特聯想、體驗、認知,成為對課文的藝術再創造,帶有濃厚的閱讀主體的個性色彩。
教師要珍視這樣的時刻,課堂上應當經常出現這樣的寂靜。是呀,閱讀理解是個體的一種思維活動,它既需要討論,也需要個體安靜地品味思考。因此,閱讀教學需要“綠色冷場”。靜思默讀,是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嘆、一起喜怒哀樂,使心靈如雨后的青山般澄澈、清明和舒朗。默讀其實是快樂的心靈之旅!我們一定要舍得時間讓學生安安靜靜地默讀,認認真真地思考。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才能真正用心地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寧靜才能致遠,思考才能智慧!
記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都在聚精會神地思考,這將是課堂最真最美的時刻!
作者單位:儀征市陳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