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一個現實的問題,學生錯在什么地方,錯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應如何避免學生再犯典型的錯誤,在這種錯誤下教師如何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下面我就學生在平時考試中出現的錯誤來談談優化課堂結構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錯別字
看到這里,有的人認為我多此一舉,其實,錯別字這一環節學生失分率非常高,無論成績好差的學生這方面都會犯錯,而且這種錯誤具有典型性。
例如:種姓制度的“姓”,學生容易錯寫成“性”,錯誤率為5%。蒸汽時代的“汽”,錯誤率為23%。同時電氣時代的“氣”錯寫成了“汽”,錯誤率為25%。大化改新的“新”錯寫成了“興”,“化”寫成了“話”,錯誤率為21%。
對策:這一類錯別字表面上是錯字,實質上是學生對概念沒掌握,理解的不夠透徹。換句話,就是教師上課時沒講清。因此,以后教學中我會對這種問題多加關注,并加以點撥和講解:如種姓制度中的“姓”包含有把人按姓氏劃分即按“血緣”劃分為不同等級,因此,是“姓”而不是“性”。蒸汽時代的“汽”是因為與蒸汽機的發明有關,而蒸汽機與水汽有直接的關系,所以是“汽”非“氣”。電氣時代的“氣”講解時必須與蒸汽時代的“汽”比較,因為蒸汽時代的“汽”與水汽有關,但電氣時代的“氣”與水汽無關。這樣學生就深刻地理解了,不會把這兩個字混淆。大化改新的“新”是因為改革必須是創新,所以是“新”非“興”。
這樣,上課時只需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從概念上就完全理解了,錯誤率就隨之會大大地降低,更重要的是歷史教學的結構得到調整,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要求,課堂效果便提高了。
二、選擇題中的理解性錯誤
選擇題中的理解性錯誤更能體現教師課堂教學中的疏忽和不足。
如:世界各民族歷史逐漸統一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開始于()
A.新航路的開辟
B.文藝復興
C.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D.工業革命
這道題錯誤率是25%,其實這一句話書上有原話,錯誤率高的原因是學生理解不了,印象不深。我平時上課也沒有特別強調。因此,在以后教學中為了突出世界開始連接成一個整體就特別用一幅世界地圖,指著地圖向學生強調:舊大陸指的是什么?“亞、歐、非”。新大陸指的是什么?“美洲大陸”。何人發現的?“哥倫布”。環球航行完成了新航路的開辟,把舊大陸和新大陸聯系起來,世界就形成一個整體。最后,我強調新航路開辟前,舊大陸和新大陸之間沒有聯系,世界是孤立的。而之后世界開始聯為整體。教師通過在地圖上和提問上強調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對于這一課的教學設計,由于學生的錯誤,我及時地發現了自己教學的不足,并及時調整使之更趨于合理化。
三、材料題中的理解性錯誤
材料題的錯誤體現兩方面的信息:一是學生的答題技巧。二是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教師上課時對學生情況的嚴重不了解和教學設計的疏漏。
例如:材料一: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來到這里,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材料二:1993年,以色列總理真誠地呼吁:“巴勒斯坦人,讓我對你們說,我們命中注定要共同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樣的土壤上……讓我們祈禱,我們共同告別武器的一天終會到來”。
請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中東地區哪兩個民族之間矛盾?中東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使人料想不到的是學生在答:哪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時,約43%的學生沒有完全答對。如以色列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連優秀的學生都會回答錯誤。這向我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學生對于這兩個民族和國家或地區的概念嚴重混淆。而這一點教師在事先的備課中并沒有想到,也沒有了解到學生的具體情況,才造成了這種疏忽。所以試卷上的錯誤明顯地反映出來了這個問題。于是,我對這課教學中我立刻加以改進。在教學中我著重強調:中東地區的兩個國家(地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他們相對應的民族:猶太人和阿拉伯人。讓學生了解這地區的國家或地區與民族的不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需引導學生找出的范圍,同時設計提問:分別是哪兩個民族?基本上學生就能理解清楚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差別。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使我的教學設計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淳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