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基礎性,決定了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作文教學則是語文學科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只是套用一種模式,力求寫出類似于范文的文章,卻忽略了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寫作過程中的個性差異,這些都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寫作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改變這種現狀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課改旗幟的引導下,在新課標教材的使用過程中,筆者突破了以往教學的模式,大膽地進行學生能力的培養,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貼近生活,放飛想象,提高感悟力
感悟能力,就是習慣于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的聯想能力和善于憑借自己的經驗和熟悉的形象來創造新形象及展開合情入理的奇思異想的想象能力。生活實踐是靈感的來源。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有所感悟,寫出的文章才能動人、深刻。離開生活實踐的思想是蒼白的、空洞的。所以,必須引導學生貼近生活。一方面,努力擴大他們的生活范圍,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借助國內外發生的事情,及電視、報紙中的一些新聞,使之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引導他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注重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努力挖掘生活的內涵,通過發現、感悟,為自己積累更多的寫作材料。同時,結合閱讀教學使學生把作家感悟到的生活的真諦化為自己的東西,并從中揣摩,學會一些感悟生活的方法,以此培養學生觀察、體驗、感悟生活的興趣,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二、大膽發揮,自由聯想,培養創新力
生活就像一只萬花筒,色彩繽紛。每天在我們周圍甚至我們自己身上都發生著這樣那樣的故事,擷取那些美麗的浪花,讓那些感人的人和事走進你的作文,你的文章就會真摯感人。愛因斯坦曾說過:“異想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見,求異思維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文章的求異也就是要創新。在當今考試作文中,有立意新穎的要求。而“新穎”之意,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與眾不同,想別人之不敢想,說別人之不敢說,寫別人之不敢寫。立意新穎而不俗氣,必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針對一篇作文命題,要啟發學生突破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鼓勵大膽地獨辟蹊徑,不落窠臼地開拓和創新。提示學生眼睛不要總盯著別人已用濫的材料。如:夜晚,老師在窗下伏案工作;母愛總是在深夜冒雨送我到醫院;困難時有一位陌生人伸出援手等等。當然這些材料不是不能用,即使用,也要善于從平凡的事件中發現動人之處,進而將它引申,寫出新意來。教學中,筆者通過引用借鑒具體事例,讓學生對這方面有了更好的理解。
事例:比爾·蓋茨在考入哈佛大學后不久,申請退學,開創了微軟公司,并迅速成為世界首富。
分析一:
話題:選擇
蓋茨能夠成為世界首富,不能不說是取得了一種成功,而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就是因為他在考入哈佛后做了正確的選擇。
分析二:
話題:認識自我
蓋茨能夠成為世界首富,不能不說是取得了一種成功,而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就是因為他在考入哈佛后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而他之所以能夠做出這個正確的選擇,不僅因為他對計算機的應用前景有清醒的認識,更在于他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認識自我,這是蓋茨成功的基石。
分析三:
話題:自信
蓋茨能夠成為世界首富,不能不說是取得了一種成功,而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就是因為他在考入哈佛后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而他之所以能做出這個選擇,就是因為他有充分的自信。
學生在多方觀察、提煉、感悟生活的時候,既鍛煉了分析能力,也提高了歸納能力。然后下筆有神,一揮而就。新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新鮮的材料,要鼓勵學生寫作時善于選取這些材料,寫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好文章。
三、勤于思考,保持一顆敏感的心,學會觀察
學會觀察就要善于思考,有一顆敏感的心。看到一片落葉你會想到什么?看到校園草地上被人踐踏出的小路,你會想到什么?看到水龍頭在滴滴答答地漏水,你又會想到什么?叱咤風云的偉人,驚天動地的大事固然能打動人心,日常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東西不也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嗎?細心的留意我們周圍有許多值得我們觀察的東西。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可是,我們作文時卻常常覺得生活平平淡淡,沒有什么可寫。究其原因,是缺乏對生活的敏感。事實上,人們的生活并沒有多大的差別,即使是著名的作家,也不都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生活,只是他們的心靈比常人敏感,能夠感受生活中那些令人心動的東西,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敏感。
觀察還要有序。例如:描寫人物,肖像描寫一般是不可缺少的。形神兼備的肖像刻畫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內心世界。有的同學平時不太留心觀察,所以寫美人都是瓜子臉,柳葉眉,櫻桃小嘴;壞人都是尖嘴猴腮,賊眉鼠眼,滿臉橫肉等。作文中要寫好人物肖像就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寫人物的方法一般總是先描寫人物的總體形象,再細寫人物的臉型。人物的臉型描寫方法又往往是從臉的上部到臉的下部,從主要特征到次要特征。所以觀察有序寫起來才不會亂。
概言之,從多方面鍛煉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我們必須堅持努力的目標。讓我們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引導學生、鍛煉學生,讓學生的作文寫出一紙新穎,一紙巧妙,一紙風格,一紙獨秀!
作者單位:安徽滁州市烏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