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縱觀語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課文都是一顆閃亮的珍珠。它幾乎涉及了美的各個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美的各種風姿。因此,語文教學就不得不注重語言文字的審美功能,進行審美教育。
一、語言文字的表述美
漢樂府《陌上桑》,寫羅敷的美,最打動人心的,不是服飾打扮,而是:“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歸來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不寫羅縛本人長得怎樣,而寫羅縛的美給人的感染力。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曾經寫過一個美人的形象,他寫到“天下只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僅這樣,這位“東家之子”的美還是抽象的。而后當他又寫到“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則陽城,迷下蔡”時,“東家之子”的美便具體直觀地顯示出來了。白居易《琵琶行》詩寫琵琶的聲音,運用比喻的手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不僅寫了聽覺,還寫了視覺、觸覺。這樣寫來,讓你覺得聲音很美。近現代文學中的美文同樣數不勝數,諸如《荷塘月色》《雨中登泰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
二、語言文字的人文美
漢語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深深打上了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種從形式到表達充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的語言。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在遼闊肥沃的華夏大地上,在封閉、自足的自然環境中孕育了整體、統一的民族意識。“天人感應”“君神合一”的觀念使中國人塑造了追求和諧、穩定的民族性格。長期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個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長于綜合而略于分析的民族思維方式。漢語重整體、重和諧、重意合的特點,正是中華民族的意識、性格和思維模式的積淀和投影。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深刻影響著漢語詞匯的發展。上古神話、寓言故事、名人軼事、詩文名句、佛教教義等融匯、滲透到了數以萬計的詞語、俗語和成語典故之中,更為華夏語言平添了無盡的美感。
三、語言文字的情感美
統觀語文教材,入選的作品一般為名家名作,情文并茂,課文本身蘊涵豐富的情感。這其中有人類的本能情感:喜、怒、哀、樂、愛、懼、惡、欲,有骨肉情、師生情、友情、愛情。“情”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使一個“情”字貫穿始終。而要使學生“入情”,只有先“動情”于己,而后才會“辭發”。《三國演義》中講到劉備的臨終托孤,他在白帝城把諸葛亮從成都招來,指著阿斗說:“君才十倍曹丕,孺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然,君可自取。”這話出自肺腑,“不務勝人,而務感人”,這就更打動了諸葛亮,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在語文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除完成認知目標的教學任務外,還應深入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語言平實,敘寫也樸實無華,表面上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把人們生活中“父子”的情感體驗講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與父親的情感體驗去體會作者的情感,那充滿人間至愛的父子情便會從作者平淡樸實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反復朗讀,去感受一下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親情,這樣就可以使他們產生情感共鳴。
當然,以上所談的語言文字中的美并不是各自獨立的、涇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的。美的具體性和美的情感性,決定了在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時候必須調動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積累去進行聯想和想象,以豐富審美對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義,明確美的情感所蘊涵的理性。當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這些心理要素結合起來,并達到自由協調的狀態時,一個審美感受、領悟、體驗系統,即審美心理結構也就組合而成了。這時愉快的審美體驗也就產生了,在這種狀態中,不僅學生的認知和審美能力得到發展,而且學生的人格修養也能得到完善。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