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在19世紀就提出“體驗是最好的老師”的思想。她形象地解釋說:“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對孩子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的,才是刻骨銘心,終身難忘。”學生生命的成長需要生命自身的體驗,學生親自體驗到的東西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獲得。
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師必須把握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價值取向,關注學生的體驗,強調學生的感悟,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受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家園,在覺悟中為其生命的發展夯實基礎。讓學生在獲得相應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品質。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圍繞素質教育的理念在不斷完善和創新,“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則更要我們關注情境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則是教師首先要思考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一步。本文結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對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設做了一些嘗試與探討。下面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問題情境創設應具有生活性
生活既是邏輯的起點,又是邏輯的終點,生活問題是學生最熟悉和感興趣的,也是人類生活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從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通過耳聞目睹的事實,說出其想法。
我在上《與誠信結伴同行》一課時,運用一個小品設計的三個問題貫穿始終,小品反映的故事來自學生的生活,故事揭示的問題需要每一個學生來分析回答,其他材料起了適當補充的作用,形散而神不散;按照“感性—理性—感性”的認知規律,課堂結構可分為“再現生活、思索生活、回歸生活”三個時段;形成情境問題串,師生互動,合作探究,教師正是在引領學生對這些生活中常見問題的自主探討、解決中,來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
在《男生女生》一課中充分挖掘了學生當中蘊藏著的豐富的課程資源,通過情境問答、案例分析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與同伴的交流分享和沖突質疑中,學會分辨和選擇。以同學們親身的經歷、經驗以及感受去解讀課文,積極地進行有意義的“自主構建”,不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而且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
二、問題情境創設應具有時代性
我在上《網絡上的人際交往》一課是,以活動“七嘴八舌話時尚”導入:展示“東東、9494、PK、7456、886”等網絡時尚詞語和“QQ、CPU、E-mail”等網絡術語,導入新課就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自然地引出了學習主題“網絡問題”。針對所提網絡問題,通過自己思考、合作探究、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來建構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形成對網絡交往的積極情感和正確態度。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應緊密聯系時代,聯系學生實際的生活、學習經驗和具體的經歷、感受,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來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和活動氛圍。
三、問題情境創設應具有實踐性
新課標指出:實踐能夠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也可以加強和鞏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從身邊的生活點滴做起,從日常行為的養成做起,從具體小事做起。因此,思想品德課應多布置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體驗,在做中體會,在做中理解與感受;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活動,通過某些形式參與公共生活,體驗社會生活,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我在《自我新形象》一課中,設計了實踐活動:學跳手語舞蹈《相信自己》,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樹立實現人生目標的堅定信心!并明白了認識并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了成長的體驗,教學目標也就輕松達到了。
作者單位:南京市高淳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