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起音樂創作,許多人會認為那是音樂天才、專業作曲家的事,高深莫測,遙不可及。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創作無處不在。高興時隨口的哼唱,有韻無韻的順口溜,就是無意識的即興創作;在唱歌時加詞換音,也是創作。小學生的心理雖然還不夠成熟,但參與意識很強,情感豐富需要表達,創作欲望已開始萌發,教師應以此為貴,呵護之,發展之。
關鍵詞:小學音樂 創作教學 小學生 參與意識
一、合理制定目標和計劃
任何教學都是循序漸進的。創作教學更是如此,在實施前應指定合理可行的目標、計劃。首先,要全面掌握小學全年段教材,挖掘哪些內容可結合創作教學,達到什么目標,安排在哪個階段,還有哪些內容是有必要另設課時的,安排在哪里等。然后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制定科學計劃,并使之盡量與教材設置的單元同步。
二、結合教材,有機組織創作環節
作為音樂教師并不是單純地播種知識,傳授技能。其播種的應該是方法、空間、氛圍和創作等多方面的知識。教師是引領學生走進歌曲的橋梁和紐帶,要留給學生大量的空間,去想,去說,去聽,去演,去體驗和創造。
在歌曲表演上,我打破以往老套沉悶的教學方法,改變“老師怎樣做,我就怎樣學”的模式,鼓勵學生大膽創造,隨著音樂和節奏做自己喜歡的動作。孩子的表現欲和創造力是十分棒的,你會發現每個學生簡直就是很棒的表演家!歌曲《小鬧鐘》歡快、活潑、跳躍,學生們特別喜歡。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們聽著小鬧鐘的滴答聲會情不自禁地聞歌起舞。我讓學生按歌詞內容做各種動作,讓學生們自由表達小鬧鐘的各種情景,學生們千姿百態和充滿真情的動作,既是他們對音樂的感受,也是他們創作音樂的結果。
創作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生命力的源泉。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鼓勵學生音樂創作,我在每一節課都為學生的展現創造空間。在學習《打花巴掌》四段歌詞后,我鼓勵學生創編歌詞。
2/4
××××× |× × × |×. ××× | ××× |
打花巴掌的 一月一 我們從小愛學習
打花巴掌的 二月二 我們從小愛畫畫
打花巴掌 的 三月三 我們從小愛爬山
打花巴掌的 四月四 我們從小愛寫字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能一直創編到十,而且非常押韻。于是“打花巴掌的五月五,我們從小愛跳舞”“打花巴掌的六月六,媽媽就愛開馬六”“打花巴掌的九月九,爸爸就愛喝啤酒”“打花巴掌的十月十,媽媽開著大奔馳”等等的歌詞一涌而出。當時,我真的很感動,創作是孩子的天性啊。學生更喜歡唱他們創編的歌詞,因為那些歌詞內容貼近生活,更讓學生接受。
在《鈴兒響叮當》這課中,我在學生了解歌曲的節拍、節奏后,讓他們試用節拍、節奏的變化進行旋律變奏寫作。
三、根據計劃,增設創作課
與新課標配套的新教材突出了實踐與創造,課后常附練習題,可以參照使用。但仍需要教師深入分析教材,挖掘可行的創作因素加以利用。
例1:小學第六冊第5課《牧童之歌》,欣賞《孤獨的牧羊人》后,教師可形象地介紹常用的旋律創作手法,并讓學生來嘗試做“魚咬尾”的創作練習:
1.語言接龍:我是小學生——學生……
2.節奏接龍:
例2:節奏是音樂的骨骼,玩節奏是學生喜愛的活動。首先讓他們拍號創編單條節奏,拍擊感受不同節奏所表現的情緒和事物,然后給予主題,讓他們創編節奏組合表現主題。如“放焰火”:
炮仗 × × |× × |
pongpongpongpong
鞭炮×××××××× | ×××××××× |
pi pi pa papi pi pa papi pi pa papi pi pa pa
沖天炮 × - |×0 |
bia du
小學生具有音樂創作的能力,關鍵是要通過各種手段激發他們的創作興趣、創作欲望,破除他們對創作的神秘感、恐懼感。
創作教學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作活動的設計要適合學生生理、心理發展水平,適應學生音樂學習的基礎。創作教學要隨著不同的年齡和年級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難度,以免學生產生消極、恐懼情緒,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創作教學要注重“過程”不能看重“成果”。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作品。學生們在創作過程中積極地參與和創造性的發揮,才是評價創作教學是否獲得成效的主要依據。
總之,在培養創新人才的總目標下,音樂教學在追求扎實的同時,應具有創新精神,大膽而堅實開展創作教學,將課堂內外的教學資源為己所用,并不斷改進。雖然,創作教學的探索是膚淺的,但我們都從中體會到一種創作的樂趣。讓我們大膽探索,想創就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新課程實驗標準》
2.《中小學音樂教育》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喬司鎮大井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