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人類豐富的精神食糧,飽含了諸多的情感元素和道德意識。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把閱讀和情感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逐步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傾向和道德情操。
關鍵詞:閱讀 小學生 情感體驗 德育滲透
語文學科飽含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人類社會精神文明,因此教師完全可以指導學生做到“精彩閱讀,智慧人生”,把閱讀和情感道德教育結合起來,逐步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傾向和道德情操。筆者將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重視語文教學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語言本身是聽覺形象,是靠發(fā)音來溝通的;而文字只是對語言的記載,是形式單一缺乏動感的視覺形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應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增強語感,在讀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朗讀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讀能發(fā)展兒童思維,培養(yǎng)兒童語感。因為許多語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只有憑語感去“破譯”,才能感知和理解。閱讀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很多,有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等。無論哪種朗讀都不僅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感,理解課文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yǎng)語感一定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去動嘴、動手、動腦、動情。教師在引導學習一篇課文時,不用急于讓學生理解意思而去肢解分析,應是引導學生多讀幾遍課文,使其對原文體會不斷深化。通過朗讀,還原了語言的聲音本色,使其富有動感和情感,以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驗作者或文章的情感趨向,增添文化智慧。如《楓葉如丹》是一篇敘事散文。它的語言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過記敘訪問澳大利亞時照一張照片的經(jīng)過,表達了作者自己對自然界及人世的態(tài)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紅紅的楓葉一樣,在經(jīng)歷了磨煉、經(jīng)歷了挫折、經(jīng)歷了失敗后才能變得成熟。這時人生才達到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過學習本文,可以擺正學生的人生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循序漸進的教學引導中,五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較好的閱讀理解的能力,對文章的感受逐漸接近本身要傳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反復的閱讀,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識。學生有了一定的獨立學通過反復朗讀,情感朗讀,加深對文本的感悟,體會并歸納到“楓葉如丹,顯示著長久的生命力。‘霜葉紅于二月花’,經(jīng)歷了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人只有經(jīng)歷了長大、挫折,才能變得成熟。教學中緊扣精彩句段,特別是把作者準備照時的情感變化和小姑娘莉貝卡出現(xiàn)時的情景內容,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走進課文”,獲得與作者脈搏跳動的同頻,語感自然而生。讀懂意思,讀出形象,讀出感情,讀出韻,達到了希望的教學目的。
二、培養(yǎng)審美情趣,啟迪人生智慧
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語文課程就是通過優(yōu)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chǎn)生影響。《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當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jié)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那是因為閱讀者帶著強烈的閱讀主體的個性特征,閱讀時融進了自己的獨特情感、理解和體驗。應此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啟發(fā)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啟發(fā)學生的心靈交流。教學《一個蘋果》時,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把戰(zhàn)士們干渴的情形和共同吃一個蘋果的過程對比著讀,把連長再一次“命令大家認真把蘋果吃了”時,“步話員小李的面頰閃動著晶瑩的淚花”和“我的喉嚨被心中激起的強烈感情堵住了”的描寫細細品讀時,也激起了孩子們的強烈感情而淚滿眼眶。學生品味到戰(zhàn)友間那深厚的友誼讓人震撼,令人幸福和驕傲,讓學生受到友愛和團結的教育。重視指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歸納,發(fā)現(xiàn)人物的閃光的品質,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人物的優(yōu)點。小學語文課文大多是寫人記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積極的意義,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人物身上美,或者發(fā)現(xiàn)事物身上的美,有利于促進對學生思想情感和趣味的熏陶,感受人性之美與社會之美,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重視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
現(xiàn)在使用的教材中相當部分內容是描寫祖國各地優(yōu)美風光的。細膩的筆法,壯麗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感受大自然之美,祖國山河之美,激發(fā)保護家園愛護環(huán)境的情感,在其初始人生的階段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增強環(huán)保理念。《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寫得非常美。教學中采用“邊讀邊議”“邊讀邊想”的方法,誘發(fā)學生的想象,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體會草原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遼闊之美,享受那“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草天一色的意境美,體驗作者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的情不自禁心情,從而融景情于一體地去體會草原上不但天美,景美,人情更美。又如《綠色千鳥湖》一文閱讀熟練以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描述一下千鳥湖的圖畫狀貌,說說山、水、樹、魚、鳥、漁船各有什么特點,進一步引導學生:想去千鳥湖游玩嗎?為什么?假如你去了以后看到地上的果皮你會怎么辦?看到周圍工廠的大煙囪,你會怎么想?你的家鄉(xiāng)美還是千鳥湖美?如何使你的家鄉(xiāng)變得更美?通過一步一步的設疑,誘導學生愛護環(huán)境,熱愛家鄉(xiāng),從小培養(yǎng)關注自然關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
四、積極創(chuàng)設閱讀的教學情境,提高情感體驗的靈感度
為了更好地達到閱讀的情感體驗效果,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流動和情緒變化,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可以充分利用音樂、多媒體畫面、圖畫等多中藝術形式配合閱讀。音樂能給人創(chuàng)造一種意境美,無論是歡快活潑的,雄渾壯麗的,抑或是悲愴低沉的,曠遠惆悵的,都能激發(fā)人們豐富的想象,給人以無限的美感,陶冶人們的情操。
由于音樂不但可以刺激人的大腦興奮,還可以刺激人和動物的腦垂體分泌,便于大腦愉快的接受新事物體驗新情感。朗讀課文時,選一首與課文情感一致的樂曲同步播放,音樂的感染力會促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理解內容,演繹著自己對課文的獨特感受。如教學《月光曲》一文時,要引導學生領悟貝多芬的《月光曲》所體現(xiàn)的情境,配上輕柔的音樂,結合畫面,再加以有感情地朗讀,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萬物披紗,四周是那般幽靜。在這境界中,貝多芬手撫琴鍵,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風,傾訴著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貧窮與希望……之后又輔之以聲情并茂地范讀,把學生帶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邊,領略大海的雄渾壯美,從而領《月光曲》旋律的跌宕起伏,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波瀾壯美和貝多芬那激情迸發(fā)的音樂創(chuàng)作。學生受音樂的感染,朗讀時會更加入情入境,沉浸在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既很好地感悟到語言文字的含義,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又深刻地體會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領悟了課文的寓意。
總之,語文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精神食糧,蘊涵著多種情感元素和道德意識。在閱讀教學中,挖掘其深邃的價值理念,才能促使學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道德水平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人生更加絢麗多姿。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小學語文教師》.2004.7~8
作者單位:福建省石獅市寶蓋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