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念。教學中,我們應著重培養哪些觀念呢?我認為大致有四種:
一、進步觀
就是讓學生懂得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從二三百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出現,經過不斷進化形成“智人”,再進化成現代人,人類從形體、智慧上表現了不斷進步的特征。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到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由野蠻進步到文明,由低級進步到高級。“世道必進,今勝于古”,赫胥黎在《天演論》中對人類進步的規律做了很好的說明。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但在進步的歷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倒退”,如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蘇聯為首的一些東歐國家在進入了半個多世紀的社會主義社會后又回到資本主義。這種倒退的現象是歷史發展中的個別、反常的短暫現象,并不能代表歷史進步的大趨勢,它如同向前奔流的大河中的“溯水”,最終要隨主流而去。英法兩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封建制度的短暫復辟后,英法又繼續走向了資本主義社會,這一事實更好地證明了歷史的進步性。
二、科技觀
歷史的進步,人類的發展是靠科技來推動的。人類從原始社會制造實用工具開始,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電子時代。每一個時代都以一項重大的科技發明為代表。每一項重大的科技發明和應用都使人類社會向前進了一大步。小平同志精辟地概括了科技的重大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生產力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三、人民觀
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人民創造了歷史。廣大的人民群眾不僅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化和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人民的力量決定政治的走向,決定統治階級的命運。這力量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古代被稱為英主的唐太宗李世民,英明之處就在于它有“人民”觀念,并在其政治活動中很好地把握民心、運用民力,如他借農民起義之力推翻隋朝,繼而掌握政權,在治國方面以民為本、政出于民,開創出中國歷史上的盛世——“貞觀之治”,他生前還特別告誡兒子李治:“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國共產黨從人民中來,是人民杰出的代表,人民觀念最強,依靠和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掌握了國家政權,建國后又領導人民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使全體人民群眾受益,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更是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作為執政核心理念,這是總結歷史發展規律、重視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的具體體現。
四、人生價值觀
人生價值觀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因素,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培養在歷史教學中不難實現,教材中無數愛國志士、政治領袖、科技精英、平民模范的事跡激勵、鼓舞、感化著學生,先賢們成為他們學習的楷模,在他們成長道路上豎起一座座豐碑。而那些投降賣國、奸猾狡詐、誤國殃民的歷史小丑們作為青少年教育的反面教材,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警示牌,供他們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對比找準人生的坐標,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作者單位:四川南江縣雙桂鄉九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