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教學模式可定義為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一定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在基礎科學成果和學校教學實踐之間,還是在教學經驗和教學理論之間,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橋梁”或“紐帶”作用,有助于改變教學的理論和實際相脫離的狀況。
一、導入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學生都是在教師幫助下學習和掌握書本知識,“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缺失了情感活動,只強調對記憶、思維、認知等的訓練和培養,過分偏重理智性的、概念性的知識分析,而學生自身的希望、意愿、情感和價值取向常為教育者所忽視。
聾校的教學對象是聽力殘疾青少年和兒童,他們在生理、心理上都與正常兒童有很大差別,特別是在認知能力上更不同于正常兒童。聾校教師要針對聾生特點,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傳統聾校教學以教為中心,教育過程變成單純的“知識繼承者”的加工過程,教師是聾生實踐、運用知識的包辦代替者,忽略了學生的主動精神,使教學成了單向式的操作組織形式,不利于構筑終身教育體系。
新課標指出: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教學內容、過程、方法、手段“都應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和大膽創新的能力”。導入多元化教學模式要既有利于聾生對文化知識的吸收,又有益于聾生心理健康和適應能力的培養。
二、建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措施
聾校教學方法是在長期聾校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它們符合教師教學和聾生學習的客觀規律,對于全面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十分重要。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既要考慮聾生接受知識的特殊性,又要考慮聾生學習有聲語言的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任務、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應適當進行多元化模式的綜合運用。
(一)宏觀把握多種教學模式的比例關系
聾校在根據校情確立基本的教學模式之后,還須研究設計其他的教學模式及其相互間的比例關系。基本教學模式所占的比例應當最大,特殊教學模式所占比例應在連續帶中向基本教學模式兩極端遞減。在課程安排時可注意兩點:一是各種教學模式在各個學期大體均衡分布;二是難點多的課程應隨年級的增高而逐年遞增。
(二)適應新的教學模式
20世紀50年代杜威提出了實用主義教學模式,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學思想層出不窮,再加上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使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模式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據喬伊斯和韋爾1980年的統計,教學模式有23種之多,其中我國提出的教學模式就有10多種。在當代教學模式的研究中,越來越重視引進現代科學技術新理論、新成果。為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研究新的教學模式,并為新的教學模式培訓師資。
2.理論與實踐想結合,積極編寫適合各種教學模式的教材并及時進行反思和檢查。
3.對學生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宣傳動員工作,建立教學模式評價體系。
三、教師角色多元化
針對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除了起到教學資源的組織作用外,還起到輔導個別、督促個別、查看全體學習過程的作用。教師同時還是學習資源、學習機會和學習條件的提供者,教學活動的組織協調者,幫助學生走向成功的引路人和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的評價者。
(一)教育信息的收集員和學習資源的提供者
聾生接收信息的渠道相當狹窄,必要時需要老師代其耳目并引導其思考,在信息之前學生無法做到主動和正確的接收,因此教師必須承擔起對信息的篩選和判斷,并將有用且健康的信息溶入教學。
(二)學習過程的合作者、知識建構的引導者、情感價值的導向者
傳統的“師授生受”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學模式,因此要求教師要進行角色轉變,由指導教育學生學習轉為引導、啟發或與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師還應注意與聾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用活生生的“話語”培養聾生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注重人格的熏陶和培養,用關懷人、尊重人等價值觀影響聾生,激發聾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實踐探索的支持者
聾生學習自主性相對較弱,無論在課上課下,教師都應在一定范圍內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并鼓勵其進行知識的探索求新。
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為聾校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新空間,對教師的師德教品、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貫徹執行新課程理念的同時,教師要成為先進教學理念的實踐者、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者。特殊教學的教學模式也應該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力求使聽障學生緊跟社會,豐富自身,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作者單位:廊坊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