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英國詩人拜倫一次在大街上看到一個盲人胸前掛的牌子上赫然寫著:“自幼失明,沿街乞討。”可他手里的破碗卻空空如也。詩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靈機一動,在他的牌子上加了這樣兩句:“春天來了,我什么也看不見!”立即引起人們的同情心,過往行人紛紛解囊相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修改有時具有神奇的魔力!作為修改作文的語文教師也應具備像拜倫這樣高超的運用和駕馭語言文字的技巧和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說:語文教師的作文評語是衡量其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素質全面的老師寫出的評語往往具有“點石成金”的功效,學生會受益不少。反之,如果某方面存在缺陷的老師,評語就會遜色得多,學生受益就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才如此肯定作文評語的重要性,也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師在寫作評語時,要認真對待,謹慎為之,努力追求評語的“準”“精”“美”“和”。
一、“準”,自然是“準確”
這是評語最起碼的要求。它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語文教師應公正、客觀、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位學生、每篇文章。只有這樣,才能從主觀、感情上把握評語的公正性、準確性,否則,容易出現情感傾斜或情感誤區。評改作文的語文教師不是普通的讀者,而是教練、裁判。正是這種特殊的角色,理當排除個人的主觀好惡,實事求是地對待每一篇作文,并進行恰當的評價,明白無誤地告訴學生努力的方向。2.評語內容要“準”,也就是說評語內容要有針對性。評語應針對不同的文章內容恰如其分地整體把握,抓住關鍵、實質性的東西,同時,也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心理、性格等特點,寫出因人而異的令人口服心服的評語。針對性強的評語,學生樂意接受;否則,泛泛而談、不著邊際的評語只會令學生反感。3.評語中的用詞要“準”,即評語中的語言應“規范化”。如寫作方面的專業術語:“主題、結構、思路、取材、層次、過渡、照應……”應“準確”無誤,不能任意編造或臨時組合一個不倫不類的專業術語。此外,評語的選詞用語也應準確妥切。評語用詞是否準確是評語準確與否的重要依據。
二、“精”,指的是精煉
評語自身的屬性決定了其篇幅只能簡要精煉,不可能長篇大論,切忌婆婆媽媽、絮絮叨叨、沒完沒了。怎樣使評語精煉呢?1.應對作文仔細地通讀一遍,看清楚、想清楚,在頭腦中有一個完整的印象,評改時才能抓住重點,緊扣關鍵。2.控制評語字數,在“準”的基礎上,越“精”越好,用最經濟的筆墨寫出最豐富的內容。“言而無文,其行不遠。”只有那擲地有聲的評語才能讓學生長久銘記,獲益匪淺。3.評語寫作時必須選擇具有概括力和表現力的詞語。如有些評語用一個字可以表達清楚的就絕不用兩個字,對一些精彩的片段描寫或明顯的知識錯誤等,有時用三兩句點撥,有時用一個成語、一個詞、一個字乃至一個批改符號。這樣的詞語可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收到“文約而事豐”的效果。
三、作文評改的原則告訴我們:作文評語應該以鼓勵和表揚為主
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文時,應帶著顯微鏡、放大鏡去尋找學生的進步、優點、閃光點,即去尋找“美”、發現“美”、肯定“美”。因此,對表現這種“美”的評語也應該是美的。評語如果只是干癟的詞匯、刻板的句法,即使意思基本上可以表達,也會因為言語無味而被拒之千里之外。教師在寫評語時,不僅要追求語言的暢達,而且要講究語言的精美。好的賞析式評語本身就是一篇優美的短文。只有文質兼美的評語才會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下面這例評語:
“本文融境界美、情趣美為一體。妙在水到渠成,感情自然流瀉;妙在留給讀者去想象去尋味的廣闊空間,猶如貝多芬的交響樂,莫扎特的奏鳴曲,耐人尋味。”
這則評語好似一首精美的散文詩,具有較高的藝術感染力,使學生接受了一次美的熏陶。
四、“和”,這里指的是評語用詞委婉,態度溫和、親切
這類溫和的評語,無形中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融洽了關系。1.語文教師應放下架子,和學生立于同一位置上,決不能采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命令式或訓斥式,動輒“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態度應平易、和藹、親切,流露出的是一種誠懇、真摯,體現的是對學生的尊重。這種態度取向容易被學生認同。2.評語的語氣盡可能平和些,不選用一些刺激性較大的詞或句子,多運用商量、征求、討論的口氣,如“這個材料很新穎,用在此處,對表現主題有沒有作用?想想看。”又如“這段文字描寫的確精彩,但稍嫌長,如果刪去后面部分,將會怎樣?請試一試。”這一類評語,充分體現了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學生樂于接受。
作者單位:東莞市橋頭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