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國運興衰,系于教育,在21世紀知識經濟的新時代,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培養、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適應新世紀競爭合格人才的光榮使命和時代的重托,這是當代教師深思遠慮的時代課題。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自我探索,學生才會不斷地創新。本文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一些體會:
一、“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
“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提出問題需要的卻是創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質疑氛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即使有些問題的提出與教師、教材,甚至與常規思維相悖,教師也要尊重學生,不輕易否定,更要包容學生,保護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其次,要使學生學會提問,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甚至還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階段,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問題的方法。
1.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質疑。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或記錄下來。一開始由于學生水平不高,提出的問題可能沒有價值,甚至與課文內容“風馬牛不相及”,但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而應該注意引導,保護他們質疑的積極性。
2.引導學生課后質疑。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淺層次的目標,真正的課堂還應該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因此,一堂課結束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總結全課: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提高質疑的質量。如“看誰想的和別人不一樣?”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由敢提問題,漸漸的就會提問題了。
二、學會討論
討論就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探討,以求得認識的深化。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智能,使思維迅速地發散和集中,擴大信息交流和思維容量。目前在討論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組討論”。這與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密切關系,雖然在課堂中廣泛應用,但效果不盡如人意。據專家抽樣調查,透過熱鬧場面背后,發現只有38%的小組討論有積極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費時間的無效勞動。既然“小組討論”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學習方式,那么究竟怎樣才能使“小組討論”富有實效呢?
1.小組的安排要合理。小組成員一般以四人或六人為宜,編組時教師要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把不同類型、具有不同潛能的學生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們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影響。同時分工要明確,組長要發揮自身優勢和示范作用,帶動“待努力”學生逐步向“優等生”靠近,同時“組長”要實行輪換制,讓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小組內的成員都能文明、和諧、平等、自由地得到發展。
2.討論的時機要恰當。討論緣于教學需要,討論的次數和時機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節課里,可以是一次、兩次甚至三次,但不可過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討論的時機可以選擇在得出規律性結論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識點的關鍵處,還可以在學生思維受阻急需暢通之時,更可以在某一問題有多種答案之際。總之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一切討論時機的確定都應從教學實際出發。
3.討論的時間要有保證。目前課堂上的討論存在著這樣一種遺憾:學生剛剛進入角色,思維剛剛展開,討論的問題剛剛有所深入,教師就喊停,終止了討論。時間的不充裕直接制約著小組討論的質量,所以即使受40分鐘的限制,即使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既然組織了小組討論,教師就應該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否則,小組討論就只能成為新課程的點綴。
4.討論方法的要指導。在小組討論中,教師還應注意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使學生掌握社會交往能力。如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如何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應該重視學生人格素養的培養,教育學生要虛心傾聽別人發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確意見,及時補充、修正自己的認識。另外教師還要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調控,防止小組討論走過場。
5.討論的結果要反饋。為了有效的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除了認真組織討論外,還必須做好討論后的反饋工作。通過各組代表發言,教師要適當板書,在重視采納不同意見上為學生做榜樣,這是對反饋本身的尊重,也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討論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討論的結果應允許多樣性,必要時還要進行再討論,使其真正成為學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務實的探索渠道。另外教師還要總結小組討論的參與和實施情況,在學生的情感、態度方面都要進行反饋,為今后他們的可持續性發展創造條件。
三、學會創造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可見,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創造。
1.求異。即堅持結論的多維性。學科教學中要求標準答案,正確結論,似乎是一種定勢,要想讓學生打破常規,敢于求異,就應該少限制,少規定,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可經常這樣問:“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
2.求變。即講究方法途徑的多樣性,所謂“殊途同歸”就是這個道理。求變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上的體現,就是鼓勵學生另辟蹊徑。
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樣性。課堂教學的實質是信息交流。創新教育課堂信息交流需要由單向性向多向性發展,學生可以眼、耳、口、鼻、舌多種感官接受信息,也可以通過報刊、雜志、廣播、網絡等反饋信息。
江澤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作為數學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知識經濟的到來,為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單位:資陽市雁江區堪嘉鎮祠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