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實踐研究了一種教學模式——“啟發—探究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以教師啟發和學生探究為主要形式,把教師的“講和做”與學生的“講和做”進行有機融合;將啟發式教學與探究式教學相互滲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實踐研究 教學模式 啟發-探究式 初中化學教學
1.教學案例
初三學生剛開始接觸化學,不具備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雖然在其他學科中已對探究活動有所了解,但在化學中的探究還是第一次接觸。新教材(九年級上冊化學)編排中,也大部分設計為局部探究,這樣利于初學者學習,也利于在課堂中進行。以下是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探究式”教學的案例。
(1)課題名稱: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2)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摧述的方法,對同類現象的對比。
②能有意識地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并滲透化學知識。
③體驗活動探究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
(3)過程與方法
①重點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分析現象的能力。
②初步練習收集氣體、滴加液體的基本操作。
③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④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生活中最熟悉的現象作為探究內容,易于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且操作簡單易行,利于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②通過合作實驗,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2.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引課]請大家一起做深呼吸!結合大家已有的知識,吸入的氣體是什么?呼出的氣體呢?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想法。
評述:通過簡單常見的事實,把學生的親身體驗與化學知識聯系起來,從化學的角度分析現象,以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2)作出假設,精選方案
[學生1]吸入的是空氣;呼出的也是空氣
[學生2]吸入的是空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同學們七嘴八舌,這時教師留給學生時間去討論,并根據具體學生情況給予啟發,可以提醒學生結合生物知識來考慮問題。
[學生3]吸入的是空氣;呼出的與空氣不同,二氧化碳增多了。
[追問]那么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哪些不同呢?
[學生猜想1]二氧化碳含量不同;氧氣含量不同
并且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給出科學的解釋:呼吸需要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所以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在課堂中,教師注意靈活的創設情境。當課進行到這部分時,對水蒸氣的猜想顯然成為難點,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啟迪學生的思維。我設計的是提醒學生看老師:我拿一塊干凈的玻璃片,對準玻璃片哈氣。
[設問]對你們思考該問題有什么啟示嗎?
突然有學生大聲喊道:水蒸氣。在打破安靜的課堂上,學生又一次自發地進行討論交流,感受“從生活走向化學”的學科特點。
[學生猜想2]水蒸氣含量增多。
評述:在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這時,要把學生作為一個主體,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教師注意捕捉課堂情景中的信息,啟發自己的教學思維,以更適時地給予學生恰當的啟發,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便于解決問題的思路清晰化。
(3)實驗驗證
[過度]我們現在已經做出猜想了,接著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但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氧氣、二氧化碳的性質,由于時間關系,有關資料就直接由教師給出。
[投影]①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成白色渾濁,白色渾濁越多,說明氣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②氧氣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木條燃燒越旺,說明氧氣越多;③二氧化碳可以使燃著的木條熄滅。
[設問]現在要通過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你認為需要準備哪些實驗用品?
[學生]石灰水;木條;空氣;呼出的氣體
[追問]空氣、呼出氣體需要收集在集氣瓶中,如何收集?
[學生1]收集空氣可在空氣中晃動集氣瓶;收集呼出氣體可對著集氣瓶口吹氣。
[學生2]收集空氣可以直接用玻璃片蓋上集氣瓶;收集呼出氣體應該先在集氣瓶內裝滿水,再吹入氣體。
學生又一次進入熱烈的討論,為什么裝水?水怎么出?這對于剛接觸化學的學生來講確實很難想到,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啟發引導學生;當時我反問學生:你用吸管向一杯水里吹氣,會看到什么現象?水杯倒置在盛有水的容器里呢?經過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
[教師]大家打開課本,自讀教材,對比各自收集氣體的方法與教材提供的方法有什么異同?
[展示實驗用品]石灰水;木條;集氣瓶;膠頭滴管;玻璃片;玻璃彎管。
學生分組實驗,操作簡單、安全,現象明顯,驗證學生的猜想。
評述:該探究實驗出現在教材開始部分,基于學生化學知識和操作技能欠缺,可利用課余時間先指導化學科代表掌握規范的操作技能,課堂上跟老師一起指導其他學生,以更好地加強課堂管理,也利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新知識進行建構。
(4)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學生分組實驗時,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教師提示學生結合資料,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學生1]我觀察到裝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有白色沉淀;裝空氣的集氣瓶中幾乎沒有。根據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成白色渾濁,白色渾濁越多,說明氣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可以判斷呼出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空氣中的含量較少。
[學生2]我看到在裝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木條熄滅;裝有空氣的集氣瓶中木條繼續燃燒。結合氧氣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木條燃燒越旺,說明氧氣越多;得出結論:呼出氣體中含較少量氧氣,空氣中的含較多量氧氣。
[學生3]根據玻璃片表面有一層小水珠,而空氣中的玻璃片表面干燥;判斷呼出氣體中含較多的水蒸氣,而空氣中的含量較少。
(5)知識遷移
根據收集呼出氣體的方法,可以遷移到對其他某些氣體的收集。比如小明欲探究久置菜窖中的氣體含量,請幫他收集菜窖中的氣體。學生根據收集呼出氣體的方法,先排盡集氣瓶原有的氣體,以免與待測定的氣體混合,具體操作在集氣瓶內裝滿水并蓋好玻璃片,不要留有氣泡;進入菜窖后倒出水,氣體進入集氣瓶,蓋好玻璃片即可。
3.結束語
這是一節完整的探究課,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啟發、學生啟發及自主學習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操作也較規范,現象明顯,學生學習熱情很高,每位同學都參與課堂教學,并且說“如果我們每節課做實驗,那我們就學化學”,當然,這是學生對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肯定,但這節課用了70分鐘,很顯然,完整探究在課堂中實施的難度是較大的,我們可以偶爾上完整的探究課,大部分時候只能選擇局部探究的形式,但同樣需要教師要讓學生暢所欲言,交流探究的方法、過程和結果,形成新知識,同時相互指正,歸納正確內容,當學生提出有創見的思路或回答正確時,教師應及時予以表揚,努力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十分活躍的狀態。從練習反饋來看,用“啟發—探究式”教學后,學生作業中開放性問題,正確率較高,學生想到的問題也多,比如:有學生問是不是在水中通入氣體都會上升?是不是人吸入的氧氣含量越高越好等等,我感到非常激動,因為讓他們的思維發散于不同方向,從而對同一研究對象產生分解能力,引發了他們的思維火花。
參考文獻:
1.楊承印,馬艷芝.我國“探究教學”研究十年[J].教育學報,2007.3(2):46-49
2.潘定穩.初中化學實施探究教學的策略[J].化學教學,2005.(10):20-22
3.呂延,呂磊,洪光.工具與主體-啟發式教學與對話教學探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2):93-94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市白云區嘉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