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響課堂教學設計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師的,學生的,也有教學內容的。當然,教學更多的是面向學生的教學,因此課堂教學的設計必須考慮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目的性甚至功利性,必須考慮作為教學客體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本文主要從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依據學生心理設計、優化課堂教學兩方面來進行探討。
關鍵詞:心理需求 情感期待 設計 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傳播思想文化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的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它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效果的優劣。影響課堂教學設計的因素很多,既有教師的,學生的,也有教學內容的。當然,教學更多的是面向學生的教學,因此課堂教學的設計必須考慮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目的性甚至功利性,必須考慮作為教學客體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只要考慮了這些因素,我們的課堂教學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就能學有所求,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下面就圍繞學生這一因素探討一下課堂教學的構思、設計。
一、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
1.獲取知識技能的要求。
學習的目的就是增長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培養鍛煉能力,學生要求獲取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這正是語文工具性的突出表現①。具體地講就是學生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有具體知識(尤其是“新知”)的傳授,有規律的總結,有能力的培養。在語文課堂上,哪怕是一句一詞甚至一字,都要給學生一個“獲取”的機會;而諸如觀察思考、分析判斷、閱讀鑒賞、表達交流等方面的引導及其能力的培養、強化,都是學生現在和將來在探索求知過程中所必需的。所以說獲取知識技能是學生學習最實際的目的。
2.展示個性才情的欲望。
人都是有表現欲的,而這種強烈的表現欲正是存在于廣大學生中的一種普遍的心理,因為他們想要得到同學朋友的認可、尊重甚至羨慕,想要受到老師家長的肯定、表揚或者嘉獎。所以,一些具有鮮明個性的學生或有著出類拔萃的才情的學生就可能會借助課堂這個平臺向大家展示自己,以滿足這種“欲望”。能唱或是會演,善于演講或是長于寫作,他們都想顯一顯,比一比。學生的這種熱情、激情和膽識是最應該得到尊重保護的,其實,只要在課堂上給他們搭建一個合適的能展示個性顯露才情的舞臺,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心理期待,提高聽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接受感官刺激的愉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上還應給學生一定的感官刺激,從而使其產生愉悅感,進而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并且能夠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感官刺激是指環境、聲音、形象等對學生發生作用而引起的情感體驗,比如教學環境的設計、氣氛的渲染,教師語調的抑揚頓挫、語言的幽默詼諧、動作表情的得體豐富等等,都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感官刺激。而現代多媒體手段在課堂上廣泛運用,其音像效果則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而且能夠獲取更豐富的信息。
4.實現才智領悟的滿足。
這一點是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及評價。過去的目標教學模式要求一課一得,是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評估,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學生在課堂上既增長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提升了境界,自然就會產生滿足感、成就感;反之,只能挫傷其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甚至打消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勢必影響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僅影響課堂教學。所以,課堂教學必須保證學生學有所得,實現才智領悟的滿足。
總之,因學習而帶來的充實感、自豪感、愉悅感、滿足感是學生課堂學習中所追求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
二、教師依據學生心理設計、優化課堂教學
1.從學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發,確定教學要點。
依據學生心理和情感期待,教師根據不同的文章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切入點,明確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由此拓展延伸,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祝福》,如果要滿足學生獲取知技的要求,教師就可以把重點放在小說的情節結構的分析上,像倒敘的巧妙運用及效果;也可以重點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像“畫眼睛”的白描及語言的描寫技巧。而如果想要滿足學生展示個性才情的欲望,那么就需要給學生留下發表見解的空間和展示自我的舞臺,教師據此可以從“是誰殺死了祥林嫂”這一問題切入,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探究來尋找答案,并層層深入地揭示出小說的主旨,當然這便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小說主旨的學習上了。
2.從學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發,制定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而貴在得法。恰當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充分展示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師生配合、生生配合默契的程度。教學方法的制定既要立足于教學內容,更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學習時就可以采用“美讀法”來再現作者美的外景描寫和美的內情抒寫,采用多種方式的誦讀讓學生去想像、感受、體味詩歌的美;如果再配以多媒體的流動畫面、舒緩音樂,把學生帶入作者創設的幽美凄婉的意境之中,從而帶來感官上的愉悅,并于愉悅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懷,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加明顯。
3.從學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發,營造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設置渲染能夠烘托出必要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走入課堂融入教學內容,從而受到感染而用心去思考、感悟,學習《報任安書》可以播放古樸厚重的古琴演奏,學習《阿Q正傳》可以放映相關電影的精彩片斷,學習《等待戈多》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話劇舞臺……比如學習《智取生辰綱》,課前先放映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片首梁山英雄畫像并播放《好漢歌》來營造教學情境,這樣既烘托了氣氛引導學生快速進入狀態,也暗示了本文學習的要點在于解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能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愉悅而提高聽課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效率。
4.從學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發,設計課堂語言。
課堂語言首先是要簡潔明確、有感染力,對學生有啟發作用。教師在課前要先根據教學內容確定課堂語言風格、設計語言形式,或疾或徐,或莊或諧,或沉穩或輕靈,或通俗直白或優美含蓄……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和《阿Q正傳》需要用詼諧幽默甚至諷刺的語言來帶給學生輕松愉悅;學習《沁園春·長沙》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需要用穩健、豪放、大氣的語言來表現作者博大的胸懷,激發學生情趣,引領學生開啟智慧之門;學習《重新創造藝術的天地》和《虛和實》則需要明白曉暢、簡要準確的語言來講解有關知識,從而滿足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總之,不同體裁、不同內容的課文必須以與之相協調的語言進行講解評析。
5.從學生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出發,指導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起到的只是引導的作用。事半功倍就要求學生有合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缺少了這樣的方法就只能事倍功半,學生在學習中需要的是更多的“漁”而非簡單的“魚”;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僅是講授知識、傳授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品質,從而達到才智的領悟。比如學習散文,就要指導學生在把握散文特點“形散神聚”的基礎上理解分析文章的思路、主旨,進而領悟其中的方法規律;學習小說,就要指導學生注重分析小說的三個要素,即情節、人物和環境。學習時要選擇一篇典型的文章作為范例,帶領學生、引導學生閱讀分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領悟到有關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市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