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如春風拂面,激活了師生的思維。它超強的音效、鮮活的圖像、精美的文本是其他任何一種電教手段所無法匹敵的。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多媒體課件絕不是點綴課堂的飾物,更不能讓其演變成一種時髦的風潮。下面我就觀摩過的優質課和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多媒體課件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契合問題。
一、從整合要求來看,認識契合原則
多媒體課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出現,是近年來的新生事物。可我們的社會似乎有個怪毛病,那就是新生事物一出現,人們常常會趨之若騖,這樣往往使新生事物產生的意義變了味道。就拿多媒課件來說,現在大有泛濫成災之勢。在各類公開課、優質課、示范課上教師們言必課件,把課件當成了錦上添花的飾品。為了讓這個美好的新生事物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杜絕“為課件而課件”的形式主義,我們應該把握好課件與課堂結合的“度”,即結合的原則與分寸。
1.服務教學的原則
多媒體課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應用重考慮這些新技術如何服務于教學,如何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而不宜過多過細。否則會喧賓奪主,使學生產生惰性,產生厭煩。一旦學生對多媒體技術產生了厭倦情緒,那么它的功效必然大打折扣,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在我觀摩過的一節優質課中,有位老師為了營造感傷的情調,整堂都讓師生伴著《二泉映月》的樂曲展開教學活動。結果學生正常的思維被攪亂,根本無法靜下心來思考問題;臺下的觀眾也不忍卒聽,甚至有人掩耳閉目,作垂頭喪氣狀。因此,多媒體課件能增強教學效果時就大膽使用,否則寧可棄之不用,也不能讓它產生負面效應。
2.系統協調的原則
按照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思想,教學是一個系統,從系統的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之中去考察教學,以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多媒體課件只是教學過程諸多因素中的一個,它不應是零散的、雜亂無章的,或特立獨行的;不能讓人看了摸不著頭緒,或者看著它不知從何下手。多媒體課件的內容雖然豐富多彩,但它的操作方法應該越簡明越好,而且它與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結合應是一種水乳交融的契合,這就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境界。比如有些課件設置了學生參與的交互區,操作提示簡單明了,人機交往界面友好協調,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從需要層次入手,尋找契合點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們的需要層次里有理解和認知的渴望。學生當然也不例外。尖子生如此,那些學習困難生同樣也有這方面的潛在需求。作為語文老師應該面向所有學生,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激發并滿足每個學生的理解和認知層面的各種需求。多媒體課件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它獨特的優勢,使語文課變得更有魅力。
1.以課件激趣,強化學生感悟課文的愿望
語文課堂的首要一步就是要催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愿望。現代心理學如是說,“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采用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下面是我教學《沁園春·雪》一詞的實錄片斷。
師:這堂課我們首先認識一位偉人。(課件顯示毛澤東登高遠眺北國風光的圖片,配以毛澤東的手稿文字。)
師:這位偉人是誰?
生:毛澤東!
師:請大家再認認上面的字。
生:是毛澤東寫的《沁園春·雪》。
師:(課件展示該詞的寫作背景及該詞發表后的影響并配音)
這樣課堂伊始,我通過課件設置與課文相關的圖文,引領學生進入比教材更廣闊的時空背景,使學生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也躍躍欲試了。
2.以課件設境,營造適應課文內容的氛圍
情境教學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謂情境,就是“情”與“境”的交融。人教版初中語文新教材編選了許多催情動人的好文章,這些文章里無不于字里行間,閃動著真摯美麗的人性光輝。但是文字給人的感染力畢竟有限,多媒體課件在這時就表現出了它的優勢。如果我們老師能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課件設置課文需要的境界,讓學生在或激昂慷慨、或壯美熱烈、或幽默諷刺、或寧靜雅致、或凄婉哀怨的氛圍中多渲染、多涵詠,那必定會使我們的學生更好地領悟真、善、美的內涵。比如《鄉愁》一詩對故國家園、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學生怎么朗讀都只能停留在文字構筑的意象里。此時若借助多媒體技術,用低回婉轉的曲子配上如泣如訴的朗誦,更襯以夕照中的大海背景,相信學生一定會不自禁地融在《鄉愁》的愁韻里,對課文的領悟也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3.以課件解難,疏通學生理解課文的障礙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極需要教師及時有效地啟發、點撥。而有些難點問題,即使教師費盡唇舌,學生也往往如墜入云霧之中,不能理解和認可。這時借助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課文的難點。比如,《斑羚飛渡》一文,學生對斑羚種群面臨絕境時犧牲一半保全另一半的“飛渡”過程始終不甚了解。如果我們用多媒體手段制成動畫,形象地展示斑羚如何飛渡自救,我相信學生對這個悲壯場面一定會終生難忘。這樣,也就打通了學生解讀文本的重要關節。
三、從能力目標著眼,打造契合點
語文教學,歸根結底,要落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學生的語文能力可分為三個層級:感知事物能力,推演想象能力,再造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能力的最佳陣地無疑是課堂,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再怎么革新,再怎么變化,都萬變不離其宗,我們一刻也不能忘記語文教學的著眼點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下面就從三個能力層級談談多媒體課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1.巧借課件,提高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初中階段的學生感知漸趨完善,但仍需直觀形象支持。我們不能坐觀學生的感知能力自然成熟,以免貽誤學生能力形成的最佳時機。我們應以適當的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盡快地、更好地形成感知事物的能力。比如對課文內容的感知,學生往往對千篇一律的鉛字感到厭煩,我們就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將字體美化,配上和諧的樂曲和相應的畫面,讓學生的身心俱樂于其中,這樣學生感知課文的效果肯定比閱讀單調的鉛字要好;有時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演播學生要觀察的對象,使學生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從而順利提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并養成精細觀察事物的習慣。
2.巧借課件,提高學生推演想象能力
要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推演想象能力是關鍵。初中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我們初中的各門學科都應該努力促成這種轉變,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憑借。作為基礎的語文學科應該比其他學科做得更好,我們甚至可以這么說,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思維的課堂,教學環節的每一步都應該圍繞學生的思維來設計。多媒體課件的創意,理所當然也應該有訓練學生思維的設計,尤其是在學生的推演想象能力方面更應如此。比如教學《死海不死》一文,我們可以把死海的成因、形成過程、形成的特征制成一個推演過程,并設置交互區,讓學生在愉快的操作中體驗到思維的樂趣。
3.巧借課件,提高學生再造表達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這是教育的重大時代主題,創造性才能不同于形式邏輯思維能力,它具有非邏輯性,直覺思維、靈感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側面思維是其重點,敏捷性、變通性、流暢性是其特征。語文學科的表達能力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有效途徑之一。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其思維過程無不充滿了創造的激情。但現實是,學生們在進行表達訓練時,常常詞不達意,甚至鬧笑話。如果我們借助多媒體課件,就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比如《轉敗為勝》(即龜兔第二次賽跑)的口頭作文訓練,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電腦控制的靈活性,讓畫面慢放或定格,演示龜兔不同的外貌神態或不同的觀察角度,并調用電腦里的詞庫,讓學生說話的積極性會馬上被調動起來,其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也會被點燃起來。
總之,多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我們本著教學為本,學生為本的思想把它用好用巧,它就會引領我們去欣賞無限的風光與魅力;如果我們是為了追趕時髦,把它當作點綴與裝飾,那它就可能傷得我們體無完膚。相信我們的語文老師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實踐,一定會找到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契合點。
作者單位:定西市安定區鳳翔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