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的“教師命題——學生作文——教師批改——學生看評”的教學模式,束縛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抑制了小學生寫作文的興趣;且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囿于課本本身,忽視了教學與客觀世界的聯系,學生視野狹窄,詞匯貧乏,認識水平低,學生感到有話也不會表達。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
一、樂于觀察,有“話”可寫
從新浪網的調查,到我們老師的切身體驗,我們的學生確實不善于觀察,那么造成學生不善于觀察,甚至不會觀察的原因是什么呢?
1.缺乏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做任何一件事,如果有了興趣,做事者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生對觀察不感興趣,在觀察中,自然敷衍了事,有“眼”無“心”,走馬觀花地看了一圈,在大腦皮質上留下的表象只是輪廓而已,有時可能根本沒有什么印象,以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到寫作文時,當然頭腦空空,沒有內容可寫。
2.沒有掌握觀察方法。觀察沒有目的。多數學生目的不明確,觀察時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盲目性。觀察沒有順序。正是學生并沒有能很好地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結果造成寫作文時思維混亂,無從下筆,沒有條理。觀察沒有重點。學生在觀察中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本不注意抓住事物的特點,沒有細致、深入、反復地觀察。
3.沒有良好的觀察習慣。小學生生活閱歷淺,常常為寫作文而發愁。但他們的生活又是豐富多彩的,只是在觀察順序、觀察細致等觀察習慣方面的培養上還有所欠缺。
《農貿市場》是一篇看圖作文。農貿市場是學生經常去的地方,雖然是生活中極熟悉的地方,但因沒有平時的有效觀察,僅靠記憶,無法抓住其特點來寫,寫出的文章呆板而沒有生命力。于是,安排學生再去農貿市場,這次他們帶著目的去觀察,去體驗。果然作文寫得極其生動形象。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是從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能力。對于學生的寫作,觀察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引導學生樂于觀察,才能從生活中獲得更多寫作素材,寫起文章來內容有血有肉,真實感人。這樣,學生的作文不再擔心無米下鍋,寫的內容自然達到言之有物,寫作水平一定會隨之提高。
二、樂于求真,有“話”敢寫
我們常教導學生“我手寫我心”“作文要寫真人真事,說真話,才會感人”“真實是成功的一半”。而學生呢,卻在編作文:寫家庭的作文,“家丑不可外揚”。寫學校題材的作文,學生心中有桿稱,“寧愿編,不可得罪老師”。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過:“事物有兩面性,陽面、陰面,簿如蟬翼的紙亦是如此,正是陽光下的鏡子,明亮而耀眼,可另一面,暗多了。”作文要寫真事,說真話,那么暗面就不是真事、就不是生活了嗎?只寫一面不但限制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培養了他們圓滑事故,虛偽自私的性格。因此,要改變這種柴米堆積卻無米下鍋的現狀,老師應該解放思想,放開手腳,發揮主導作用,打消學生的思想顧慮,對他們以鼓勵、撫慰、支持,而不是嘲笑、挖苦、打擊,要敢于對學生說,家丑也可揚一揚,使學生敢講真話,敢寫真事,敢抒真情,真正實現“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三、樂于合作,把“話”寫好
其實,我們的好多學生還是有話可說的,但很難把自己要說的話寫好,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先要讓學生多閱讀多積累才行。詞句、片段是構成作文“血肉之軀”的“細胞”“肌肉”。而許多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只注重書中的故事情節,卻不注意積累。因此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讓學生隨時把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斷摘錄下來,養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廣擷搏采并內化吸收,學以致用,定能筆下生輝。
1.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現在的書五花八門,絢麗多彩。因此,教師應給學生一些合理的建議。例如學習了《草船借箭》可組織學生讀《三國演義》等經典文學著作。
2.指導讀書方法,提高閱讀效果。有些學生雖然讀的書很多,但整體語文素養卻沒有多大進步。3.讀書激勵。課外閱讀匯報會,交流自己的收獲,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通過這些方式,讓學生提高興趣,感受成功的喜悅,提高語文素養。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運用。導讀,更要導寫,我以為老師和學生之間需要更多的合作,堅持“說、寫、評、改”雙向交流顯得尤為重要。(1)“說”。讓學生談對題目的理解,材料的選擇等,然后老師針對學生發言進行評講,也談自己對題目的理解。通過“說”,不但解決了審題、選材、構思,而且也貫徹了“作文須先做人”的原則。(2)“寫”。在“說”的基礎上,學生開始動筆。同時,老師也寫,這樣會讓學生的把“話”寫好的欲望更加強烈。(3)“評”。學生寫完初稿,在班上交流,然后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最后老師評議,可以以點代面,選擇有代表性的進行評議。而老師的“大作”也讓學生評一評,全體成員熱心參與,集眾意,聚眾智,形成“齊心習作”的新格局。(4)“改”。老師對學生作文細批、眉批,重點指導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也當一當小老師,享受“改”他人作文所帶來的特別體驗。
四、樂于享受,自然成功
作家馮育楠回顧他第一次因作文寫得好受到老師表揚時有一段描述:“我的心在狂跳,臉在發燒,復雜的感情如濤濤江水沖擊得我腦袋發暈……這一剎那是我上學以來最激奮的時刻……”不難看出,一次作文的成功會使學生對語文態度發生迅速的轉變。
1.在教室里布置專欄,選擇學生的日記或是習作中較好的,請他們在班上朗讀后在墻報上展覽,讓每一位學生都擁有這樣的機會。這樣,學生樂于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感興趣的題材作為材料寫出來。當他們看到自己的日記或習作上了墻報,特別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認真地去寫了。
2.鼓勵踴躍參加比賽,積極投稿。作文比賽,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膽識,增強學生自信心,更可以讓學生在比賽中找到自身的差距,從而可以更好地進步。如果學生的習作一經刊登出版,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就更濃了,努力寫作的勁頭就更猛了。
3.設立個人作品成果袋或個人作文集。給每位學生準備一只檔案袋,由學生自行設計封面,并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如“風帆起程”“閃亮的水晶心”“進步天使”“未來作家”等。讓學生把在報刊上發表的和自己滿意的習作放入成果袋內。或是將學生自己滿意和已發表的習作,裝訂成一本精美的小文集。這樣,只要一打開它們,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收獲的喜悅,品嘗到成功的樂趣。
這些都能為學生創造享受成功的機會,這些都可以極大地激勵學生習作的欲望,一旦獲得成功,哪怕是點滴的成功,學生寫作文就完全成為一種樂趣了。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喚醒學生作文的強烈欲望,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作文教學必將迎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顧黃初,李杏保主編.《二十世紀后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李新農.我國小學作文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3.趙東陽.小學作文教學低效原因及對策.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作者單位:浙江省青田縣方山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