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導者必須銘記,凡文章必有其目的意圖,先有意圖,后有文章;指導者應該在寫作前激發學生的寫作意圖,豐富其思想感情,激發表達欲望,培養寫作的讀者意識。鑒于此,筆者認為指導作文應在寫作意圖上起步。
關鍵詞:寫作意圖 豐富 激發 讀者意識
現在作文指導陷入一個誤區:作文水平提高不了就拼命地檢討自己的教法,看看到底還有哪些寫法沒有教好、教全、教深、教透,就是不去檢查一下指導方向和指導程序有沒有問題。寫法那是在寫作過程中運用的方法,是在業已具備寫作意圖、寫作內容和寫作思路的情況下寫作成文的技巧。它是在寫作中根據表達需要而定的。而寫作意圖則是作者想通過寫文章,進而讓讀者受到一定影響的思想感情。可見寫是為了表達。沒有意圖,也就無需表達,當然就無內容可選,那么,方法再多再好也無任何意義。所以,指導作文的起點應該放在幫助學生梳理思想、確定寫作意圖上。要落實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者必須明白:凡文章必有其目的意圖;先有寫作意圖,然后才有文章
中國現代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家,他們寫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像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等,他們都沒有經過系統的寫法培訓,可他們都是創作的成功者。
像魯迅他們都能以天下為己任,積極地投身于那個動蕩巨變的社會,為了改變這個舊社會,為了同舊勢力斗爭,拿起筆桿進行戰斗。他們創作,始終緊緊圍繞他們的社會責任,處處張顯其鮮明的創作意圖。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到:“覺得學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要改變他們的精神”就是他的社會責任心,是他的寫作動機。
因此,我認為要指導作文就必須明確這樣一個規律: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須有一個鮮明而強烈的寫作意圖。否則,盡管寫作方法學得再多,也無濟于事。指導寫作,也就必須從寫作意圖上起步。
二、教者必須反思作文指導現狀:教師忽略寫作意圖的指導和激發
反觀我們的作文教學可知,在作文指導中我們恰恰缺乏的就是對學生寫作意圖的指導。大都是拿研究成功作品的成果,即成功的寫作方法來指導學生如何如何寫,方法可謂多,講解可謂細致,可是,學生就是沒有多少話說,無從下筆。《中學語文》2004年第四期《作文教學誤區的談話》中有一段話很值得借鑒:“長期以來,作文方面的書多半是立足于寫的角度來研究方法技巧的。教者偏重于講寫的方法技巧,學者偏重于學寫的方法技巧。”
由此看來,學生寫不出文章,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寫作意圖,或寫作意圖不明確。沒有寫作意圖也就沒有表達動機,沒有表達動機也就沒有表達熱情和興趣,這樣當然寫不出文章來。而現在有很多學生都認為寫作文是為了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或應付考試,教師認為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或在考試中得高分,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抱著這樣的觀點去寫作、去指導永遠也不能提高寫作水平,因為太急功近利了。這么長時間的教學困惑應該能讓我們清醒一點該如何去指導作文了吧!
三、教者必須激發出學生鮮明的寫作意圖
1.指導他們做一個有思想感情、有責任感的人
學生寫不出作文,首先是因為他們沒有豐富的思想感情,尤其對生活、對社會。語言文字是用來表情達意的,沒有思想情感就無需語言,沒有鮮明的思想情感就沒有明晰的語言。所以無論是平時作文還是考試作文,他們不知道要表達什么,語言貧乏,且多是滿紙廢話,讓人如墜迷霧,不知所云。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不深入生活,不是個生活的有心者,嚴重點說,他們不關心生活,不感悟生活,對自己、對生活、對社會沒有一點責任心。可以這么說,學生的作文逐年退步,就是因為學生逐年缺失自我、喪失責任感。
2.要激發他們表達思想感情的欲望,使他們蒙生寫作的意圖
(1)渲染氛圍,猛擊那潭思想的死水
因為人的思想情感是在一定的氛圍中才產生的。學生思想感情不豐富,更得憑借氛圍。首先要創設情境,指導時教師根據本次作文的需要,設計一個或幾個帶有強烈矛盾沖突和情感的事例,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去辨別、感悟,激起學生的憤怒、悲痛、激昂、快樂的感情波瀾。其次故意將正話反說,激起學生強烈的不滿和怨憤,讓他們群起而駁之。
(2)創設條件,激啟那扇泄洪的閘門
激發出了學生的思想感情,并不是說學生就可以表達出來。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表達環境能激起表達的欲望和沖動。首先,必須創設一種自由平等的對話空間,讓每個人都能自由表達。把原來的一言堂變成群言堂,讓學生成為話語的主人。其二,把以前教師聽學生表達變成學生聽學生表達。其三,把對學生發言的評論權交給學生。
(3)梳理渠道,清楚那道水流的方向
學生發言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毫無章法沒有主題,想哪講哪。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表達意圖,這就要求教師及時引導,及時強調,及時糾正。強化他們表達意圖,讓表達有一定的目標,千句萬句都要圍繞主題。有了目標(意圖),還得讓學生明白表達先后、主次的順序。
3.要強化學生寫作有讀者的意識,使他們明白文章的社會意義
有了寫作意圖,要知如何去寫,就必須明白這個道理:寫出來文章是給讀者看的,是為了感染讀者,讓讀者知情達理,使之產生共鳴。這就要求學生時刻想著讀者,只有心中有讀者,才能知道如何去表達(說清道白),如何去感染讀者,如何去激起讀者的共鳴。這也是文章的社會意義。盡管學生的社會意識不強,但在他所處的小社會里也必須有意義。沒有大意義,也得有小意義。這是文章最起碼的要求。
總之,要加強學生的寫作意圖,就必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知人生中的七情六欲,明辨社會中的是非善惡,醞釀內心的揚善擊惡的激情。在寫作中就必須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為了表明自己觀點態度、抒發情感而需要急切表達的欲望或動機。有了這樣的欲望或動機,就有了寫作的方向;有了方向,也就有了寫作思路;有了思路,才好去選材;有了材料,才能想法去組織材料,這才涉及到寫作方法問題。如何去組織材料,就可以根據個人的愛好自由靈活使用方法了。
參考文獻:
1.《吶喊·自序》(魯迅)
2.《作文教學誤區的談話》(柯大鵬)《中學語文》.2004年第4期
作者單位:江蘇睢寧縣魏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