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實施,猶如一股春風迎面撲來,讓人為之一振,它帶給我們全新的教學理念和當前課改精神。它帶來的不僅是變革,也帶來了不少爭議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斷地向前發展。在這種新課程標準指導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不由得要思考,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需要什么?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新課程下,教師不能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應激發學生回答的欲望,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我們要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自覺改變傳統的“教教材”為“用教材”,讓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例如,在教統計的意義時,我就放棄了書上的例題,而是在班上搞了一個小調查。學校準備再建一幢大樓,校長向所有學生征求意見,是選擇建童話城呢?還是科技館或體育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靈活,很好地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除了靈活運用教材外,也可以從報紙雜志、電視廣播、計算機網絡等各方面尋找素材,幫助學生吸收、選擇和整理信息,也可讓學生走出校門,使學生能從廣闊的大千世界中學習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對于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開展,練習的安排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歧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能僅以分數衡量一個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不能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要充分考慮學生可能的想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總之,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認真學習有關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緊跟教育形勢,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學生觀;認真貫徹國家教育的有關文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樹立正確的質量關、教學觀。只有教師的教育思想端正,觀念不斷更新,學生才可以享受“快樂教育”。面對新課程,我們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才能與新課程同行。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