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明納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中有很長的歷史,本文以探討習明納的起源、演化和形成為目的,運用歷史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討論習明納在其各個發展階段的表現形式、內涵和在現實中所產生的作用,本文的創新點在于用進化的觀點討論習明納的發展,為其起源找到一個明確的時間段,并為習明納下一步的進化方向進行推論。
關鍵詞:習明納 進化 討論課 辯論課
習明納最早源自拉丁文的Seminarium,原意為“苗圃”、“發祥地”,本文中使用的習明納一詞源于德語詞“Seminar”,本意為“研討課”或“討論課”。進化是指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變化。在生物學界,進化是針對種群而非個體而言的,變化必須被傳遞到下一代,是在一個種群中導致延續多代的可遺傳變化的過程。本文中的進化是指習明納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筆者將習明納定義為一種組織化、制度化,旨在促進師生思想交融,以發現真理、完善真理為目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習明納有5個基本特點:有明顯區別于其他成員的指導者;被指導的多數成員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相近;以探討學問鉆研科學為目的;思維發散、發言自由;能夠實現教學相長。習明納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不同的外在表現,其方向是更加自由的形式與更富有探索的精神。
一、種源期
種源是指一個事物的起源或一個事物開始出現的源頭。黑格爾說:“一提到希臘,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尤其在我們德國人心中,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之感。”而在高等教育史上,歐美教育史家一致認為古希臘教育是奠定歐洲教育發展的最早的基柱之一。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興起了智者運動,其足跡遍布古希臘各地,對當時希臘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雅典的民主政治對智者教育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語言成為政治統治的工具。“所有那些原來由國王解決的屬于最高領導權范圍的涉及全體人民利益的問題,現在都應提交給論辯的藝術,通過論戰來解決。”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學會從事政治活動的本領,即訓練公民和政治家。他們試圖在修辭技巧的幫助下,通過辯論疑難問題來促進知識的發展。提到智者,就不得不提到“古希臘哲學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的哲學思想源遠流長,教學方式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蘇格拉底利用產婆術的方法實施問答法教學,他的教學沒有固定場所,幾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施教,在教學及研究中,他主張自由地追隨一種論點,而不論其引向何方。
師承柏拉圖的亞里士多德得非常重視教學方法,他反對刻板的教學方式,于是他經常帶著學生在花園林陰大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討論哲理,因此后人把亞里士多德學派稱作“逍遙學派”。
公元1世紀,亞歷山大城出現了由希羅主持的工藝習明納,這也是習明納一詞最早出現的地方,不到一個世紀,亞歷山大城就成為了應用數學的權威所在地。
拜占庭時期,君士坦丁堡大學是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且幾乎是始終存在的高等教育機構。君士坦丁堡的教授們認為:“探索和傳播真理的人首先必須是了解和掌握所有知識的人,因此在大學里學習必須是全面的,無所不包的。”他們認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探索真理和傳播真理的人,教學方法以討論為主。
由古希臘以及拜占庭的教育模式中我們發現,當時的討論課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實際上也與現代習明納在內涵上有了相當程度的契合(見下表)。雖然古希臘時期的討論課的理論界定比較模糊,其內涵也因學者的不同而不同,但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幾千年前的先哲們能夠采用這樣一種方式進行教學,無疑具有非常偉大的意義,而拜占庭作為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古希臘文化正是在拜占庭帝國得以保存并傳播到歐洲的。
二、孕育期
孕育比喻從既存事物中培養新生事物。中世紀大學是古典大學和現代大學之間的過渡階段,教學方法以講授、辯論和大量的練習為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授課”和“組織辯論”,而學生的主要任務則是“聽課”和“參加辯論”。辯論是中世紀大學中的常課,是講授的必要補充,其目的是使教師和學生掃清修業中遇到的困難,也給學生提供運用辯證法的實踐。辯論深受宗教的影響,必須以《圣經》、亞里士多德和托馬斯·阿奎那的學說作為不允許懷疑和超越的真理的“最高標準”。在中世紀人們的心目中,“辯論”是大學的一項重要活動,沒有“辯論”就不能稱其為大學,辯論也是大學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各個學院,辯論由教師組織實施,辯論的主題可以是任何想辯論的內容。當時,由巴黎大學所建立的標準化的辯論程序為當時大多數大學所遵循。
從上述材料中我們發現,中世紀大學的辯論是古希臘以及拜占庭時期討論課的改良和發展,已經有了具體的程序和詳實的內容,
地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教學中充當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其辯論也在形式和規則上向著現代習明納更近了一步,為習明納思想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習明納進化史上起到承上啟下的極其重要的一環。但當時處于一個宗教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時期,它的思想發展和潛在能量發揮受到了束縛,使得辯論課并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突破,但是其優秀的基因得以保留,
為日后的蛻變儲備了充足的能量。
三、蛻變期
蛻變指人物或者事情發生質變。18世紀后半期,當時在啟蒙運動和新人文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德國大學形成了尊重自由的學術風氣,引入現代科學和哲學,注重研究和教授的價值,開始擺脫宗教束縛,以恢復大學的學術和科學地位。德國天主教各邦普遍實施了大學改革運動,為19世紀德國大學改革奠定了基礎。
現代意義的習明納最早見于18世紀初德國教育家弗蘭克創辦的師范學校中,格斯納于1737年在哥根廷大學創辦哲學習明納,第一個將習明納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入大學教學,語言學家海涅在哥根廷大學創辦第一個語言學習明納。1820年柏林大學有醫學、神學、哲學等習明納。海德堡大學等也隨后建立了多個習明納,培養了眾多學者,此外教授們的大量研究成果也獲得了全歐洲的贊揚。
此時習明納的主要活動形式是討論,討論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教學和培養人才,由于擺脫了宗教的束縛,還增添了科學研究,追求“純粹的知識”的內容,因此柏林大學使習明納第一次具有了教學和科研的雙重職能。此外,討論的氣氛更為活躍,形式更為靈活,不再拘泥于答辯者和反駁者之分,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盡情發揮,使其有了學術自由的精神。若把柏林大學的習明納與中世紀大學的辯論課進行比較,就更能發現它的實質性進步(見上表)。也即從柏林大學開始,人們開始真正用Seminar一詞代替原來大學的一種教學形式的名稱Disputation這個詞。從而習明納完成了自身進化的最為關鍵的一步,開始真正為世界所認識,為世界所接受,開始向全世界邁進。
四、走向世界
經歷了漫長歲月的進化,習明納終于在近代德國完成了其進化中最重要的一環,為歐洲特別是德國近代高等學校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培養出一大批世界級頂尖的人才,為德國在19世紀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引起了世界其他各國的高度重視。各國紛紛派學者和學生前往德國學習,一時間德國大學精英薈萃,思想云集、融會貫通,為習明納添加了豐富的內容,推動了習明納的發展。這些學者和學生回國后將其運用到本國的教育實踐當中,使習明納這種形式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得以廣泛傳播。從181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約有一萬名美國人赴德留學,他們將德國大學先進的思想和制度移植到新世界,為美國高等教育最終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1870年哈佛大學率先引進“習明納”,曾在柏林大學學習的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在19世紀70年代將習明納引入哈佛大學,隨即習明納便成為美國研究生院最普遍的教學形式,并使哈佛大學“成為教師和許多精挑細選的優秀學生的集合地。在這里,創造性的研究方法被闡明,有創造能力的人員被訓練,科學獨立的精神被灌輸。”19世紀90年代,霍爾在克拉克大學建立了著名的心理學習明納,康奈爾大學校長懷特也大膽引進了德國的習明納與科學研究程序,隨后明尼蘇達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深受康奈爾大學的影響,也都發展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學。從此,美國的研究生院中普遍采用了習明納的教學方法。1892年,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經濟學家評論道:“習明納是輪中之軸,是生活實際的中心,現代大學創造力的源泉。如果缺少了這種教學方法,大學將是不完整的,有了這種教學方法,并加以恰當運用,大學才能實現其宗旨。”
習明納為全世界帶來了優秀的教學理念,其進化的腳步也沒有停止:一方面由于其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職能,其學術自由的精神,及其在高校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令世界上很多公司、企業甚至政府機構對這種形式趨之若鶩,于是習明納被引入各種行業與各種形式的思維、理念和文化相嫁接,擴充了其應用領域;另一方面,當今的世界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科技的發展令很多前人無法想象的事情成為了現實,人類的思維、觀念也隨之日新月異,為習明納加入了新鮮的血液,同時習明納的加入也使“于新思想中產生新思想”這樣的良性循環成為可能。
五、結束語
中國的高等教育應從習明納的進化中汲取經驗,認識到其為高等教育及全世界其他領域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對習明納進行認真的研究。我們或許不能一下子吸收習明納的全部思想,但可以參照它的進化途徑,首先普及,慢慢豐富其內涵,使這種在西方進化了數千年的教學形式能夠真正在中國扎根,與中國傳統的優秀思想和理念相結合,逐步改造我國高等教育中一些陳舊的思維觀念,使之成為符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習明納”,令其為我所用,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騰飛建立新的功績。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州市長江大學東校區大學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