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不少學校對學生《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成績的評價,還是以總結性評價為主,這樣的教學評價,是片面的。新課程倡導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態度、情感、表現和實踐能力以及學習方法的綜合評價,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提高自信心。評價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重視過程,既要有定量評價,也要有定性評價。那么,怎樣把這一理念滲透到我們的《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呢?
一、評價主體多元,發展學生
評價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新課程倡導,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強調學生的自評、互評等方式和家長以及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
1.反思評價,發展自我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評價強調學生的自主評價。《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自主評價有助于學生了解自身發展狀況與既定教育目標的差距,以不斷提高自身發展水平。學生自評,一是對自己的學業進行常規性的自我檢測;二是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進行開放式的評價。
2.互相評價,相得益彰
我們將自評與他評結合起來。學生自評之后,我們會引導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進行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小組之間的互相評價,人人參與,人人評價,既是小范圍的“資源共享”、互補互證的過程,又是一個澄清、深化道德認識,小組共同提高的過程。
3.家長評價,合作發展
通過家校聯系卡,向家長講明學校教育的要求和目標,請求家長積極配合并及時向家長發放學生在家庭的行為反饋表,要求家長按表如實填寫,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和教育,將“導行”落到實處。因此,教師要搭建好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橋梁,要積極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讓家長幫助學生查找和整理資料,爭取家庭與學校的良好配合,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這樣,通過多元的評價,倡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按要求去做,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使學生將教育中的一些理論觀點內化為行為習慣。
二、評價方法多元,發展學生
1.觀察。教師觀察并記錄學生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以此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2.訪談。教師通過開展與學生各種形式的談話,獲得有關學生發展的信息,并了解學生思想觀念的變化。
3.問卷。教師設計問卷和組織學生回答問卷,獲得有關學生發展的信息。
4.溝通。充分利用家校溝通等多種形式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通過交流所反饋的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矯正,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贊賞與激勵,有效促進學生發展。
5.建立成長資料袋。為學生建立了成長記錄袋,收集學生方方面面的資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師、同學和自我評價,各次的作業,自己滿意的作品等。每個月評價一次,展示一次,期末讓學生帶回家去。學生通過成長記錄看到自己進步的軌跡,發現自己的不足,并通過成長記錄,引導學生加強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能力。
三、評價形式多元,發展學生
1.動態評價
不管何種評價,都應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在活動中評價,在評價中學習。教師和學生要形成過程性和動態性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活動中自覺地開展評價,發揮評價的作用。
(1)即興評價。在學生進行活動以及展示學習成果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即興評價。鼓勵學生與自己的過去比較,從中發現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建立自評、互評、小組評價的動態管理。
(2)賞識評價。自始至終注重語言的鼓勵評價,施行賞識教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會評價自己,學會評價別人,學會做人的道理。
(3)多元評價。評價有時在游戲中,有時在小組討論中,有時在家里。由于評價多了幾把尺子,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去評價所有的學生,更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樣,就會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功。
2.階段評價
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教師要及時給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評價,一般以學完一單元內容為一個小階段。評價的重點落實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上。如上完第八冊《品德與社會》第三單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張評價表:
3.期末評價
為了讓學生看到自己在本學期的收獲與進步,我根據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要求,先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對照內容對自己進行評價,然后小組成員共同對他進行評價。最后,我通過自己平時對學生的觀察、訪談及問卷調查,分析學生作品和成長記錄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發展評價,并給予激勵性的評語。最終采用等級+評語的反饋方式。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教育評價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我們加強學習和研究,努力形成《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對《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學習評價策略的研究是一項全新的工程,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科學、全面、合理的評價都可以算是好方法。我們正在不斷地探索。
作者單位:龍游縣下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