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怎樣上好小學科學課,提高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呢?
一、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讓學生敢于探究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問題的提出是科學探究的開始,也是學生探究的興趣所在。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提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有趣的情景,開展多樣化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樂于提出問題、樂于研究問題。
案例一
我在講《磁鐵有磁性》一課開始,創設了“表演小魔術”的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內藏入幾根小鐵絲,在手中放入磁鐵。當教師的手靠近乒乓球移動時,乒乓球也就跟著移動。當學生看到這里時,非常激動,有的在下面已經喊了起來。這時,我追問“同學們,你們想說什么?”。學生馬軍就跟著問:“乒乓球怎么會跟著老師的手移動呢?”,其他的學生也都“是啊,是啊……”。小魔術產生了效果,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形成了學生的探究動機,接下來的環節出人意料的棒,學生興趣高漲,學習效率可見一斑。
二、正確引導和訓練,使學生樂于探究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學生而言,學習方法尤為重要,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學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品嘗科學探究的甜果,享受科學探究的樂趣。在《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中,教師用凡士林把不同顏色的小木棒粘在鐵棒上,然后用酒精燈在鐵棒的一端加熱,先讓學生大膽猜測:木棒會不會掉下來?是從加熱的一端先掉還是從另一端掉?掉的次序是怎樣的?然后讓學生小組進行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這樣就避免了學生盲目地實驗,培養學生在觀察中探究、在實驗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的能力。學生在探究中難免遇到難題,教師應進行適時指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
三、善于挖掘教材,取舍有方
案例二
星期二,五(1)班教室里我在講《金屬的熱脹冷縮》一課。我先故事引入后安排的是“銅球的熱脹冷縮”演示實驗,實驗現象很明顯,課堂教學很有秩序。第二個實驗是研究鋼條的熱脹冷縮,為每組學生準備了一段長20厘米的鋼條,學生在討論明確實驗步驟后,開始實驗,20分鐘后學生開始了議論,結果卻是:鋼條好像沒有變化。事實上,學生確實沒有看到鋼條發生了哪些變化,畢竟變化不太明顯。無奈,我只能總結:“鋼條可以熱脹冷縮,只是現象不太明顯,我們需要借助科學儀器來觀察。”學生一臉茫然。
課后我們進行了評課活動。問題出在哪兒呢?我自我反省:“如果將鋼條鋸短一些,現象可能會明顯一些。”楊老師說;“金屬的種類很多啊,如鐵、鋁、金、銀……能不能選擇變化較明顯的金屬來替代鋼條做實驗呢?”我如夢初醒,又重新設計了課堂教學。
星期三給五(二)班上課,學生實驗時,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不同的金屬:第一組是10厘米長的鋼條,第二組是10厘米長的鐵絲,第三組是10厘米長的鋁絲。實驗過程中學生討論激烈:“鋼條的面積變大了”“鐵絲變長了”“鋁絲變長了”……從學生驚喜的表情可以看出,科學實驗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課后學生又自行組織交換材料進行實驗,還能舉出生活中熱脹冷縮的現象。學生蘇龍說:“這節課太有意思啦!”我們又進行了評課,大家紛紛說出了學生的表現和自己的感受。擺校長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選擇、實驗材料的選擇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挖掘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的取舍教材內容,才能實現科學課堂的有效性。”通過交流,我們得出:
1.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能夠操作,使實驗得出的結論更具說服力和科學性。
2.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高動力。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注意使用各種教學手段。科學課應該以科學實驗探究為主線,以合作探究為方法,盡量讓學生親歷一個“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制訂計劃——設計實驗——觀察現象——進行解釋——得出結果——實踐運用”的科學過程,讓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探究習慣和方式,使學生的活動揉進理性的思考,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再現了科學規律的原發性過程。
3.課堂資源的形成。每門學科都不能孤立存在,它們互相牽連、互相滲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妙地運用課堂資源,實現課堂資源的整合。我在講“銻、鉍”兩種金屬性質時,發現學生不知其音,我讓學生把字寫在黑板上,教給他們字的讀音,巧妙地將課堂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知。
4.學生存在個性差異。在探究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見解,交流可以使這種差異成為一種寶貴的資源。學生經過親自動手,有了不同于以往的驚喜發現,這些發現既讓他們興奮,又讓他們迷惑不解。老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探究結果給予總結,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升華。如: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有位同學匯報時提出:磁體會產生磁場,磁場有大有小。這一句話不僅僅是本堂課探究的一個起點,而且為整個單元的探究埋下伏筆,將達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顯然,我們科學課堂教學不應該一味地追求某種形式,生動、鮮明、形象、直觀的實驗現象以及意想不到的實驗事實和結果,都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學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思考和探究問題,是探究活動得以深入。只有我們充分地認識領悟了科學的本質“學會——會學——樂學”,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科學課堂教學,才能更好地優化課堂教學,實現科學課堂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教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