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在新課程改革中,要建立新課程的理念,充分體現“雙主體”的作用。然而,傳統的評價方式的單一和內容的狹窄導致了教師教育教學關注點的狹隘。因此只有更新觀念,才標志著教育改革的發展。目前對學生素質的評價從本質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的素質從教育學上講,是指人在教學活動中的能力表現。新課程的評價改革要更加突出體現以人為本,尊重人的主體和能動性的人文精神,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素質評價要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課堂是評價語境的特定條件。課堂是指在規定時間內教師從事教學過程的一種活動,它是以國家課程標準為準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才是進行課堂評價語境確立的前提。
課堂評價標準是對教學價值主體——學生與發展需要的綜合分析,學生的需要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既要滿足全體學生的共同需要,又要促進學生特殊能力的發展。學生的需要是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都獲得全面的、持續的發展。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健康人格,確立積極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需要,這是課堂中學生素質的衡量標準。評價者要看學習的主體(被評價者)是怎樣圍繞教師的活動來表現的,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方法和知識理解記憶,以及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和情感反應是否在最佳狀態。學生自身的素質水平是否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為了提高整體素質,評價要有一定的技巧,讓學生能力持續發展,在整個群體中產生共識,促進全面的發展,允許學生有自主的表現。
關注受教育者的個體,轉變傳統課程評價目的。當代課程評價不再以群體的發展狀況代表個體的狀況,而是關注每個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發展水平,以受教育為中心,以評價促進學習活動進行。針對學生的任何教育評價,旨在促進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獲得學生對評價活動和情景的認同,引發學生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對學生的表現給一個正確可信的結果,評價就要結合課堂中的真實環境,不論學生以前學習成績的高低、性別、種族和文化背景如何,評價都要公正、公平、客觀。評價的內容要多元化,不僅包括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策略和知識理解,而且包括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和情感反應等,培養學生的個性的縱向發展。
書面素質和非書面素質的評價。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為目標,以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的具體表現為評價范圍,以學生在管理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書面、非書面的全部成果為內容。書面素質是直接體現學生語文素質的原始材料,它包括學生的課堂筆記、作業練習、作文、測試、活動設計、作品等;非書面素質不僅包括學生的聽課方法、口語交際、口算、閱讀、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創新能力,還包括學生角色的投入、動機強度及輻射思維等。它是學生個體素質的表現。教師評價學生不能僅憑書面素質評價學生,也要通過口試考查衡量學生的非書面素質,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有效評價學生。
定量評價和質的評價。學校的評價主要采用定量的評價方法,但定量評價具有主觀性,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往往難以相輔相成,一是取決于評分的標準,二是取決于評價者的素質。定量評價具有局限性,只適用于評價能夠量化的那些方面,如對知識的記憶、運用的數量和程度即可,但對學生的情感、內心感受、性格、興趣、人生觀、自我概念等不能量化。這些都需要教師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體驗,則適合于用質的評價方法。質的評價不表面、不直觀、不單一,但它是客觀存在,教師只有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博大的教育之愛,去體現教育的真諦,才能真正打動被評價者的心。質的評價不拘于固定的形式和嚴格程序,它貫穿于教師與學生的整個教學活動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對學生的質的評價。因此,新課程評價要恰當、綜合地運用定量評價方法和質的評價方法,前者適合評價學生的認識方面的發展,特別是能夠測量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后者則適用于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將評價改革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比以前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創新,在新課堂中改進學生素質評價的同時,教師素質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作者單位:四川省中江縣南華鎮新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