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有效提問可以開啟學生的心智,促進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雖然目前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課堂提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已成為不少老師的共識,但仍有不少老師為提問而提問,問題設計得不精不當,起不到預設的效果。主要表現在:1.文本挖掘不深,目的不明。2.備課不精,隨意性大。3.束縛有余,開放不夠。筆者認為只有老師深入研讀文本,提出有針對性、啟發性、拓展性、實效性的問題,才能讓學生化解重難點,并走出文本,暢游于語文知識的海洋中。
一、深入鉆研文本,把握文本內涵
文本是老師實施課堂教學的有效載體,也是最重要依據。老師首先要通讀文本,弄清它的教學目標是什么,重點難點在哪兒,單元是如何組合的,在這一單元中居于什么位置?重點難點是什么?弄清楚了這些問題,就可以高屋建瓴,成竹在胸,教起來,就能得心應手,提高效率。對于這一點,筆者的認識也是循序漸進的。記得在上學期我對全縣上了一堂教學公開課,我進行了試講,課下,教導主任問我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什么時,我險些結舌。是呀,不知道自己在這節課中該做些什么,所有的設計或其中的問題都會游離在學生的學習之外,是無效的。后來的一番建議讓我意識到了解教學目標是設計一節好課的關鍵,如果不了解教學目標及課程標準就設計教學會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沒有精彩的。
二、精心設計課堂,找準提問切入點
光研讀文本還不夠,還要研讀學生,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提出的問題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這樣學生才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課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時,在備課時就思考如何向學生講明白,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表現了它堅韌不拔的品質和頑強的生命力。為此,我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組織學生上網收集有關青海高原,邊塞風光的資料,有關柳樹的特點和生長資料,從而讓學生充分了解青海高原的自然環境。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筆者有意將學生從未知區領入到已知區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1.提問在興趣點上。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理解知識點。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課文《示兒》這首詩時,我以作者身份把學生帶入南宋時山河破碎的情境,再讓學生自己說說所了解的那段歷史。這時,我又適時告訴學生作者臨終不忘自己的祖國,感到深深的遺憾。把他的兒子叫到床前做了交代。學生聽到這都感到驚奇,此時我適當地引出了低沉課文朗讀,震撼了學生的心靈。
2.提問在疑難點上。學生學習的疑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抓住疑難點提問,就是要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特別要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設疑。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課文《長征》的三四句詩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五嶺和烏蒙山連綿起伏,詩人卻說他們像細小的波浪和泥丸,這不矛盾嗎,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個問題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暢所欲言.
3.提問在發散點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在求同思維培養的基礎上,強調并重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訓練,例如:蘇教版六年級課文《草原》一課,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主客可能說些什么呢?大到民族大團結,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小到草原美景,主人的熱情好客等,把你想到的寫在書上。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得到了多向發展,使課堂增添了許多生存和精彩。
4.提問在情境之中?!安粦嵅粏?,不悱不發”充分說明了提問火候的重要性。在蘇教版六年級課文《麋鹿》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看完有關麋鹿的圖片和活動的錄像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所了解的珍稀動物,我國有哪些珍稀動物保護區,以及我們該怎樣保護珍稀動物。這一環節既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悟文本內容,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我稍作等待,給學生思索和回憶的時間,學生思緒如泉涌。
三、還提問權于學生,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敢問”“會問”善于“發問”。平時筆者會根據不同教材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提問方式,例如在人文性特別強的課文中,筆者大多會給學生自由提問的空間,培養學生敢于發問的精神,時間長了課堂就漸漸地活躍起來,學生的自主學習也就實現了,例如:課文學到這兒或者學完了這一段你還有什么疑惑,想說點什么?時間久了學生就自覺吐露心聲,思維也活躍起來。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成功的有效課堂教學提問是一個不斷試驗的過程,是終生的學習過程。只要我們潛心研究教育科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傾聽學生的心聲,就一定能讓課堂因提問而精彩,因提問而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阜寧縣實驗小學